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实验室

相关日志

分享 近视手术失败 德国一男孩看见平行世界
热度 2 稻草 2016-12-12 12:52
据德新社报道,近日, 德国 一男孩在进行激光治疗近视的手术时由于医生操作失败,意外拥有了看见平行世界的能力。目前,该男孩已被德国政府秘密控制,人类或有望进行平行时空研究。    起因:一次严重的医疗事故   据报道,德国杜塞尔多夫市的一个7岁男孩扎比内·克里斯蒂安森于2015年2月13日在当地的一家公立医院进行了治疗近视的激光手术,这原本是一例简单的手术,但由于医生突然罹患短暂性脑缺血,将激光偏离了手术位置,造成了一次严重的医疗事故。   激光在克里斯蒂安森左眼的眼角膜正中烧灼出一个直径约0.197ly的圆孔,并烧灼了一部分晶状体,在晶状体上形成了一个月芽形的凹陷,手术事故后,他的左眼完全失去了视力。   2月17日,克里斯蒂安森被送往德国著名眼科教授罗伯特科赫的实验室进行紧急的创伤治疗,专家们对他进行了会诊,但仍然无法找到补救的方法。几天后,眼科专家在克里斯蒂安森的坚持下为他完成了右眼的手术,他的右眼视力回复到了4.8。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两周后,克里斯蒂安森突然向护士描述,自己的左眼恢复了一部分视力,但是和右眼的成像有所区别,他向护士描述:“那里(旁边的病床)睡着一个讨厌的家伙,他吃自己的鼻屎,但是我闭上左眼的时候看不到他。”“你有时会同时坐在他和我旁边,这有点看不太清,就好像脑袋被人打了一拳一样。”    经过:心理学家与物理学家的介入   医生认为单眼失明后的心理创伤使克里斯蒂安森陷入了幻想,将他转至心理科系,心理医生为克里斯蒂安森进行了全方位的诊断,这遭到了克里斯蒂安森的强烈抵触。   3月初,克里斯蒂安森曾住过的病房里住进了一个患有眼科疾病的男孩,有一天,护士发现他偷偷吃自己的鼻屎。同时,克里斯蒂安森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时候画出了同病房男孩的画像,并准确地说出他的名字叫特奥多尔·蒙森——他正是3月初才入住克里斯蒂安森曾住过病房的男孩。   罗伯特科赫教授重新对克里斯蒂安森的眼部状况进行研究,发现他的左眼角膜奇迹般的沿着晶状休上的月芽形凹陷开始愈合,他的左眼能够成像,但是其成像竟然与现实中的影像有所区别。   克里斯蒂安森的奇异症状引起了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沃尔特·考夫曼的注意,随后,沃尔特·考夫曼加入了对克里斯蒂安森的研究,并于近日发布了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沃尔特·考夫曼发表了一个激动人心的结论——克里斯蒂安森的左眼能够看到平行世界!   沃尔特·考夫曼的报告指出,手术创伤造成了克里斯蒂安森奇异的晶状体结构,而克里斯蒂安森似乎拥有一种变异的基因,导致他的眼角膜有着极大的强韧度和愈合能力,光线的多重折射下产生了空间的紊乱,一个与我们所在世界非常相近的平行世界被折射进了克里斯蒂安森的眼中。   这个平行世界被沃尔特·考夫曼命名为“克里斯蒂安森世界”,初期的研究表明,“克里斯蒂安森世界”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基础物理常数均相同。遗憾的是,克里斯蒂安森只能接收到来自这个世界的光线,却不能与这个世界产生交流。不过,这样的突破已经让物理学家们欣喜若狂。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4277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计算技术界的重大突破:1nm晶体管诞生
热度 1 稻草 2016-10-8 09:18
据外媒报道,今天,沉寂已久的计算技术界迎来了一个大新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一个团队打破了物理极限,将现有最精尖的晶体管制程从14nm缩减到了1nm。晶体管的制程大小一直是计算技术进步的硬指标。晶体管越小,同样体积的芯片上就能集成更多,这样一来处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会获得巨大进步。 多年以来,技术的发展都在遵循摩尔定律,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眼下,我们使用的主流芯片制程为14nm,而明年,整个业界就将开始向10nm制程发展。 不过放眼未来,摩尔定律开始有些失灵了,因为从芯片的制造来看,7nm就是物理极限。一旦晶体管大小低于这一数字,它们在物理形态上就会非常集中,以至于产生量子隧穿效应,为芯片制造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业界普遍认为,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突破现有的逻辑门电路设计,让电子能持续在各个逻辑门之间穿梭。 此前,英特尔等芯片巨头表示它们将寻找能替代硅的新原料来制作7nm晶体管,现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走在了前面,它们的1nm晶体管由纳米碳管和二硫化钼(MoS2)制作而成。MoS2将担起原本半导体的职责,而纳米碳管则负责控制逻辑门中电子的流向。 眼下,这一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毕竟在14nm的制程下,一个模具上就有超过10亿个晶体管,而要将晶体管缩小到1nm,大规模量产的困难有些过于巨大。 不过,这一研究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材料的发现未来将大大提升电脑的计算能力。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3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张峰专利官司白热化实验室叛逃者将被 UC 传讯
热度 4 岳东晓 2016-9-11 11:21
Broad研究院 张峰与 加州大学(UC)的 DOUDNA 的专利纠纷目前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根据美国专利局案卷显示,UC 将传关键证人,张峰实验室叛逃者林帅亮作证。 我看之前对这个专利争夺的报道说得不清不楚。我在读了相关法律文件、证词之后,应该说对相关争议已经相当清楚了。现在我简明扼要地科普并介绍案情最新进展。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双方的专利之争及相关背景。2011年 , Deltcheva等人的论文发现细菌 Cas9 免疫系统需要四个部分:Cas9 蛋白,crRNA, tracrRNA 与 RNase III。但这篇论文并没有弄清tracrRNA的具体作用(该文认为 tracrRNA 引导 crRNA 的 maturation)。如下图。 2012年6月,Jinek 与 Doudna 等人的论文宣布,通过在细胞体外的试管实验发现主管DNA切割的充分并且必要的三个部分:Cas9, crRNA 与tracrRNA (不需要 RNase III)。论文还确定了几个部分的作用,其中 Cas9 是切割机, crRNA 的主要作用是定位,而 tracrRNA 是在与crRNA耦合后启动切割 (activate)。而且 Jinek 等还成功把 crRNA 与tracrRNA 连起来成为一个分子,这样可以把 DNA 切割的组件由三个变成两个。如下图:左边是自然原核细菌中的机制,两个RNA分子;右边则是人工机制,把两个RNA给连起来了,成为一个带着一个配对圈的RNA分子。但 Jinek 等人的实验并没有在任何细胞内进行, 只是在细胞体外的试管里, 当然也没有在动植物等真核细胞内实验,也不知道能否可行( “it was not known whether such a bacterial system would function in eukaryotic cells.”) 。在该论文发表后几个月 DOUDNA等人表示在真核细胞的实验遇到了很多困扰("many frustrations")。 ‘ 张峰等人在2013年1月发表论文,表示他们成功使用 CRISPR 技术实现了 对真核细胞的基因编辑。张峰与 DOUDNA都申请了专利。 张峰的专利是:用Cas9 + 两个RNA 或者 一个人工拼接的RNA在真核细胞内进行基因编辑。 DOUDNA的专利申请是:用Cas9 + 一个人工拼接的RNA进行基因编辑。 注意两者的区别:张峰的是两个RNA(crRNA 与 tracrRNA )或者是一个人工合成的RNA,在 真核细胞 进行编辑。DOUDNA 是 用一个人工合成的RNA 对任何基因进行编辑。 另外注意:自然现象是 Cas9 + 两个RNA (crRNA 与 tracrRNA )在原核细胞(如细菌)内进行DNA切割, 自然现象是不能申请专利的 。所以,DOUDNA的是一个人工RNA;张峰则是在真核细胞内。 现在DOUDNA说,张峰的仅仅是把技术扩展到了真核细胞,这是“显然”的事情,张峰的发明是他们的发明的显然应用,构成专利干扰(注一)。张峰则说,他们的研究不是显然,DOUDNA组在真核上实验就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一点上,似乎张峰有力。轮到专利争端了,人家都做出来了,UC再改口说“显然”似乎说服力不大。 正在双方开打之际,张的阵营出现了一个叛逃者,名叫林帅亮,此人是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然后在清华攻读博士,2011年到张峰实验室干了约一年,他在2015年2月28日给 DOUDNA 发去一个邮件,标题是“The Broad CRISPR 专利以及在你的实验室申请工作”,这封邮件中说,张峰是在2012年看到 DOUDNA的论文才开始用CRISPR研究,之前只做老的技术。林帅亮两天后就在UCSF (UC系统的一个分校)拿到了工作。他的这封邮件成了UC(DOUDNA)方面的有力武器。林帅亮投名状如下: 但张峰方面提出了反制证据,早在2012年1月,张峰就提交了一个研究经费申请,这个申请里,张峰根据 Deltcheva 2011年的论文,申请使用 CRISPR 对真核细胞进行基因编辑,而且根据他们的说法,在DOUDNA论文之前,他们就已经使用双 RNA 分子在真核细胞内取得了成功。张峰经费申请相关页面截屏如下(而且张还有实验记录等证据)。 这样看来,证据对张峰相当有利。因此,UC要反击需要林帅亮的强烈证词。现在UC 方面已经申请批准传讯(SUBPOENA) 林帅亮 ( Senior Party (“UC”) requests: (1) leave to issue subpoenas on Drs. Shuailiang Lin and... ),要求他交出他在投名状邮件中提到的种种证据。 根据报道,到目前为止张峰公司 Editas 为了相关专利官司已经花了1000万美金律师费等费用。UC的专家证人包括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双方都是都全力以赴。这个官司的结果决定的将是一个巨大数字的经济利益。 从案子看,随便说话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我建议所有想申请生物技术专利的人士读读相关法律文件。 注一:“ An interference exists if the subject matter of a claim of one party would, if prior art, have anticipated or rendered obvious the subject matter of a claim of the opposing party and vice versa." 37 C. F. R. § 41.203(a) A claim is anticipated if each and every limitation is found either expressly or inherently in a single prior art reference. Structural Rubber Prods. Co. v. Park Rubber Co., 749 F.2d 707, 715 (Fed.Cir. 1984). Obviousness factors include (1) the scope and content of the prior art , (2) the level of ordinary skill in the art, (3)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ior art and the claims at issue. Graham v. John Deere Co. of Kansas City, 383 US 1 (1966).
个人分类: 科普|8125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拍照全球最深暗物质探测实验室(多照片)
热度 3 稻草 2015-9-28 08:29
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的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组织的PandaX实验组,研究人员李绍莉在无尘实验室里检修设备(2014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车辆通过锦屏山隧道。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便在这隧道中部,上方是巍巍锦屏山(2014年12月24日摄)。 在位于四川锦屏山隧道内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门口拍摄的在这里寻找暗物质的研究人员江灏、刘江来、杨丽桃、任祥祥、李绍莉、赵力、肖翔(从左至右,2014年12月25日摄)。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450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FBI调查火星探索计划华裔科学家:疑其泄密
稻草 2015-9-10 20:28
   美国《哥伦布电讯报》8日报道称,俄亥俄州立大学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李荣兴突然从该校辞职惊动FBI介入调查。据称,曾参与NASA系列火星探索项目的李荣兴,是否曾将美国的科研与国防机密泄露给中国是FBI调查的重点。   该报称,李荣兴去年底从俄亥俄州立大学辞职。当时校方并未发布消息,并删除了校方网站上他18年任职终身教授的大多相关资讯。如今,FBI正式向联邦法院递交搜查令申请,调查李荣兴,令事情浮出水面。   今年56岁的李荣兴是在中国出生后加入美国国籍的华裔,此前主管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资讯测绘实验室,是全球知名的测绘专家。2003年及2009年NASA火星探索计划,他都是参与其中的主要科学家之一。   报道援引FBI申请的搜查令的相关信息称,2014年1月,李荣兴递交了一份3690万美元的方案给NASA,作为2020年火星测绘计划。他由此获准接触美国国防部敏感信息。但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指出,李荣兴2012年曾以休假的方式离开该校岗位,并在上海同济大学工作。2014年2月,李荣兴退出2020年火星测绘计划,并提出辞职,此时他已身在中国。   《环球时报》记者9日在同济大学网站看到,李荣兴是该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5月,美国司法部起诉3名天津大学教授,无端指控他们窃取美国高科技商业机密以帮助“中国的大学以及受政府控制的企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本土学理科的人才少,吸纳中国优秀人才已是美国执行多年的做法,使得美国很多重大科研项目中都有华裔参与。在吸纳华裔人才前都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中美关系好时,美国对华裔工程师并不是特别挑剔。最近怀疑华裔科学家泄密的情况增多,说明美国对中国快速的经济、科技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感到不安和怀疑。   金灿荣说,美国的这种做法表现出不健康的心理和种族歧视,即使中国人或华裔取得成就也被认为是剽窃美国的科研成果。美国自信心下降,也担忧能否持久获得华裔学者的支持。不管有没有证据先打压几个案例再说,正如“李文和间谍案”那样,杀鸡给猴看,找不到证据再悄悄放人。美国媒体也经常在尚未有定论时就捕风捉影地报道。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好消息生物学挺进生物的控制系统了
热度 4 稻草 2015-2-22 22:56
中科大发现新型生命“暗物质” 与重大疾病有关   本报讯(记者 桂运安)非编码RNA(核糖核酸),被称为生命体中 “暗物质”。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革教授实验室发现一类新型环状非编码RNA,并揭示了此类非编码RNA的功能和功能机理。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上。   非编码RNA是一大类不编码蛋白质,但在细胞中起着调控作用的RNA分子。正如宇宙间存在着许多既看不到也感觉不到的“暗物质”“暗能量”一样,在生命体这个“小宇宙”中,也存在这样的神秘“暗物质”—非编码RNA。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系列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非编码RNA调控失衡相关。   环形RNA分子最近数年才引起研究人员注意,而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形RNA分子。单革教授实验室发现的新型环状非编码RNA,被命名为外显子-内含子环形RNA。在论文中,他们还对这类新型环状非编码RNA为何会成为环形而不是线形分子进行了研究,发现成环序列两端经常会有互补的重复序列存在。 注: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nt的RNA分子,它们并不编码蛋白,而是以RNA的形式在多种层面上(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以及转录后调控等)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lncRNA 起初被认为是基因组转录的“噪音”,是RNA聚合酶II转录的副产物,不具有生物学功能。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lncRNA参与了X染色体沉默,基因 组印记以及染色质修饰,转录激活,转录干扰,核内运输等多种重要的调控过程,lncRNA的这些调控作用也开始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哺乳动物基因组序列中 4%~9%的序列产生的转录本是lncRNA(相应的蛋白编码RNA的比例是1%),虽然近年来关于lncRNA的研究进展迅猛,但是绝大部分的 lncRNA的功能仍然是不清楚的。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4221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英国一名13岁的小学生在学校实验室实现了核聚变
热度 5 稻草 2014-3-6 16:57
 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一名13岁的小学生近日宣布自己在学校实验室实现了核聚变,并成为世界上实现聚变的最年轻的人。   即便在最好的学校做科学实验也隐藏着危险。   当13岁的杰米·爱德华兹告诉校长他想建一个核反应堆的试验计划时,校长惊呆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疑问是:“他该不会是要炸学校吧。”   幸运的是,在杰米反复承诺这是绝对安全的之后,学校资助了他。他表示昨天他用氘聚变氦的过程中检测到了中子,证明聚变成功,成为世界上实现聚变的最年轻的人。   “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它的宏伟真的。 ”杰米事后说,“我甚至都不相信,即使我所有的朋友都觉得我是疯了。”   杰米,一个参加了Penwortham修道院学院的学生,已经迷上了辐射多年,有一次甚至用他的圣诞节零花钱买了盖革计数器。   他的野心是被一个14岁的美国小学生激发起来的—泰勒·威尔逊,他于2008年在内华达州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核反应堆。   “我知道了这件事,觉得看起来很酷,于是决定一展身手”,杰米说道。   他首先去向和实验室和大学争取帮助,但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之后,他所在学校的校长答应给他3000英镑资金。   “我有点惊呆了,我不得不说有点紧张,当杰米提出这一点,但他向我保证他不会炸毁学校了, ”校长胡·里根先生说。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反应堆终于完成了,而这个周末就是他14周岁的生日。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4766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30 14:57 , Processed in 0.026302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