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高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浙江滕头村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之路
热度 1 稻草 2015-10-5 09:02
滕头村集体村庄的涅槃之路 作者:蒋高明   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是东海之滨的一个小村庄,目前仅有343家农户,844人。滕头村因土地资源匮乏,条件恶劣,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在20世纪60年代之初,当地乡间还广泛流传着“田不平,路不平,收成只有一百零,有囡不嫁滕头人”的歌谣。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在两个村庄领头人(老书记傅嘉良和现任书记傅企平)的带领下,自“农业学大寨”始,先后迈出了“改土造田——向土地要温饱”、“兴办企业——向工业化要富裕”、“绿化造景——向第三产业要持续发展”三大步,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由小康到富裕的跨越式发展。2011年,滕头村实现社会总产值55.37亿元,利税6.04亿元;是年,村集体对外投资2.06亿元,可支配年收入71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6万元。 一个穷村是如何变成闻名遐迩的“明星村”呢?   从1965年到1979年,15年间,老书记傅嘉良带领全村人,共投入了43万工,把1200多块杂碎、贫瘠的“靠天田”,改造成200多块方正平展、大小划一、排灌方便的高产田。我们在滕头访谈时,已经71岁的傅某提起当年,仍在感慨:“那时候,滕头村的土箕一批又一批地补,扁担一捆又一捆地换,草鞋夜夜打都来不及。滕头人衣服最容易破的部位是肩胛,总是补了又补,重重叠叠好几层。滕头妇女有一个共同特征,头发黄,腰肢粗,两只肩膀有高低。那个年代,滕头人做得苦啊。” 1977年,滕头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1万公斤,人均产粮573.4公斤。 20世纪90年代初,滕头立体农业,环村河上葡萄架,架下养鸟,水里养鱼   1979年到90年代中期,是滕头“造厂”阶段。傅企平说:“滕头温饱问题解决后,我们感觉到农村、农民要真正富起来,还是要发展工副业。所以就开始办企业,办企业要利用本地本村的优势,于是决定办服装厂。”1979年,滕头第一家村办企业成立,自此走上了村庄工业化的道路。截至2011年底,村集体性质的企业——滕头集团公司旗下有74家企业,其中,滕头村集体控股或参大股的子公司15家,总资产达到15.6亿元。滕头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是滕头“造景”阶段。滕头在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过程中,对生态保护得比较好,1993年被评为“全球生态500佳”。联合国的表彰使滕头的声誉上升到国际水平,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以此为契机,滕头开始发展旅游,先是邀请多方专家对滕头生态资源进行整合和规划,然后投入巨资建成了多处旅游景观。滕头旅游因生态农业成就而起,而旅游又在一个全新层面上升华了生态农业的价值。2011年,滕头旅游门票收入352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52亿元,据相关部门统计,滕头近千亩农地的综合效益是传统农业的150多倍。   滕头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曾有过“分”的插曲。   第一次是改革初期,滕头经历了分田到户,但由于全村90%的劳动力已进厂务工,所以出现了大量“抛荒”现象。看到千辛万苦磨肩胛挑出来的沃土被荒在一边,傅嘉良痛心不已。思量来思量去,1986年,村党支部“大胆”推出农业改革方案,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家庭农场。后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村民都不愿种地,于是,村里将村民的土地租来统一耕种,并成立了专门的农业公司,进行公司化经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农业的现代转型。 生态大棚   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乡村集体企业转制时期,面对转制的洪流,经多方考察、比较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村党委决定实行改制。傅企平说:“不转是不行的。一些好企业的厂长,他们积极性不高,因为其他地方早就转了。……我们采取多方面措施,好的企业是股份制,差的被好的兼并;适合集体制的保留集体制;……但是我们没拍卖。”转制后,滕头村集体仍控制着多数股份,村集体经济在新时代条件下找到了更合理的实现形式。   滕头人说,在这两次关乎村庄未来的重要选择上,滕头村党支部凭借强有力的领导,务实的智慧,守住了集体财产,没有“分光”,保证了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为有强大的集体经济,滕头全体村民得以共享集体创造的经济成果。村庄因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可用于村政设施和公益事业改善,环境越来越美;村民享有优厚的福利,访谈时,村民如数家珍地谈起他们所享受的“滕头村籍待遇”,包括基本福利(村民自出生开始,每人每月1300元补贴)、住房福利、计划生育福利、退休养老金福利、医疗补助以及其他由村集体积累资金提供的福利等。村民子女考取第一批本科和研究生,奖励10000元。此外,为帮助村民就业,村里将店面房出租给村民,一年租金也就1000多元。村民王某,1997年嫁进滕头,夫妻二人都是企业普通员工,一年收入20多万,女儿在读高中,住的房子是220平米的村民别墅楼。她说:“现在,当地妇女都以嫁进滕头村为荣,村民也以自己是滕头人骄傲。”   滕头坚持走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保持先进。它基于城乡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建设乡村,在工业化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深思。2010年,滕头作为全球唯一乡村入选上海世博会,针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提出了“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口号!   一位村民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我得意,我能住在这样美丽的村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用我的思想,我的双手给村庄筑一道诗歌的围墙,让村庄布满花香,充满阳光。”   注:照片由感谢滕头村党委办公室提供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778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修行的總綱領
热度 1 Chico 2012-6-30 00:47
(净空法师 950125早餐开示) 修行的總綱領,無非是破二執、斷煩惱而已。小乘人是為破我執而破我執,所以他的方法比較笨拙。以深深的定功伏住煩惱、執著,使之不起現行。證得初果之後,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方能斷盡見思惑,出離三界。 大乘的方法非常的巧妙,它教我們發菩提心,轉煩惱成菩提,是用轉變的方法。其實煩惱是不能斷的,因為煩惱是自性的起用,煩惱要是斷了,當然連自性也跟著被 “斷“了。所以自性的起用,覺悟時叫菩提;迷了就叫煩惱,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差別就在於迷悟。因此大乘修行的方法是轉迷為悟,能夠轉迷為悟,就能轉煩惱成 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大乘用轉變的方法是絕對正確的,於理於事都相應。這也說明大乘人比小乘人高明,小乘人沒有智慧,硬是用壓的;大乘人有智慧,就把它轉 過來了。 大乘修學的榜樣-《華嚴經》五十三參。在這五十三參裡包含了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世出世間的人,都是修菩薩行。不但修菩薩行,而且修的是高級的菩薩行-普 賢行。那我們到底有沒有學會呢?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是不是修菩薩行?是不是修普賢行?如果是,成佛就有指望;如果不是,那就還要生死輪迴。 要如何修學?從要領上講,就是怎樣將六度應用在生活上。生活是六度,你就是菩薩;生活如果是十願,你就是普賢菩薩。須知大乘的根本是在於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即度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心就是菩提心。 要如何去做?六度、十願就是做的方法。要把六度十願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事業之中,這就是行菩薩道。六度就是菩薩道,十願就是普賢菩薩道。《無量壽經》裡的行普賢行,那就是修十大願王。 「布施」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犧牲奉獻。自己肯犧牲肯奉獻給大眾,肯奉獻給團體。 「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 「忍辱」就是有耐心。在工作上要有耐心,特別是在人事上,眾生都有無量劫以來累積的煩惱、恩怨、不平,我們時時刻刻都會遇到,更要能忍;對於自然環境也要能忍。 「精進」是求進步。不可以一成不變,老守住一個範圍。有許多大德學佛修持雖然好,但不能弘法利生,原因在哪裡?他墨守成規,不求精進。因時代不同,所以眾 生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也不相同。在某一個時代,有某一個時代弘法的方法,有某一個時代落實六度十願的行法,墨守成規當然是不行的。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 後,就有了很大的改變,在生活方式上,從前是托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到中國之後,接受在家同修的供養,不托缽了,一切生活環境全都改變了。所以要適合現代化、本土化、生活化的原則,這才是精進之真義。 我們要從這方面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求覺、求慧、修六度十願。所以諸位仔細看五十三參,就會明白這個道 理。 「禪定」就是自己有主宰、有主見,不為外境所動,這是禪定。 「般若」就是對於一切人事物的真假、邪正、是非、善惡都清楚明白,不迷惑,不顛倒,這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要是能將六度、十願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那你就快樂了。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是在修菩薩行,在行菩薩道。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他是充滿法喜的,這就真的把煩惱轉成菩提,把迷轉成覺悟了。 世間凡人,若對工作有繁重之感,就苦不堪言、怨聲載道,這種心態就注定了要六道輪迴。所以大乘菩薩法高明,把念頭轉過來就是菩薩了。他知道 勤苦的工作,是跟一切眾生結法緣,是成就自己的布施波羅蜜 。 所以念頭一轉,就快樂無邊,幸福快樂、離苦得樂馬上就能得到了。 如果自己覺得跟大眾相處格格不入,那是自己在生煩惱,並沒有在學佛。學佛就是要把這些枝枝葉葉圓融起來,把它化解掉。這些境界是從自己內心所產生的,因此就要從自己內心去化解,所以佛法叫「內學」。 佛法不是求人,是求自己, 人人都能向內開發自性,這個團體才叫「僧團」。 佛法的戒律是用來要求自己,而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這是極高明的作法。不像世間的法律,是要用來約束大眾。 所以要學六祖惠能大師「常常見到自己過,不見世間過。」心就真的轉了,向內觀照了。 眾生的「大病」-不見自己過,專見別人過。 專見別人過,就會增長煩惱, 就沒有辦法向內觀照。如果我們只顧內照,不管外境的誘惑,這個「照」是智慧,就能把煩惱、習氣化解掉。 我們看《六祖壇經》就會覺察到,會用功的人,像六祖大師在柴房裡舂米、劈柴、做苦工開悟的。為什麼呢?因為他舂米、劈柴是具足了六度十願的行法,所以在舂 米、劈柴裡面,六度十願全修了。不會用功的人,即使天天在禪堂裡面打坐、參禪也不會開悟,煩惱、習氣還是一大堆。 我們要是會修的話,就是洗碗、擦桌子,六 度十願也全都具足,這怎麼不歡喜呢?不會用功的人就會認為,這些工作好苦。所以轉境界就是轉心-轉心理、轉思惟、轉觀念。會修行跟不會修行的差別,就在於此。 倓虛法師在《念佛論》後面講的,青島湛山寺的張氏,她修什麼行呢?每星期天湛山寺有念佛會共修,她就到廚房去洗碗。她先生是拉黃包車的苦力,沒人瞧得起她,表面上她只是在廚房裡面洗洗碗,其實她就是在那裡修六度十願,所以她能預知時至,坐著往生。她要不是這樣的修習,怎能有這樣的成就?真正修行的人,只 有修行人才能看得出來,世間人是看不出來的。世間人看她只是個不識字、沒念過書、聽經也聽不懂、到處幫人做苦工的人,殊不知那樣的人才叫真修行,聽經、參 禪的成就反而不如她。所以一定要真修,要明理,要把佛的這些修行的綱領原則,落實在生活上。
个人分类: 佛教文章|4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30 23:23 , Processed in 0.036986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