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精神病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小碗疯人院四楼的阳台-II
美中网来的 2016-2-12 08:04
电影叶问之后后叶问2, 叶问3。《小碗疯人院四楼的阳台-II》也登台了。 先来欣赏一下电影《大腕》,很好笑。不过“大腕们”还是有点档次、有点品位的。造个房子还讲究英国口音管家--特绅士。 大腕儿 Big Shots Funeral - Asylum scene - YouTube.mp4 刚看了下,小碗四楼阳台的1号疯子被暴力了,而且是被多人暴力 。1号的老靠山2号,本也是个思想阴暗、智浅嘴贱的DF,历来仰慕1号、鼓励1号,又好不容易搭上1号的顺风车,花甲之年,有了难兄难弟,相对唏嘘,这回察觉自己也有被打的可能, 老头喝粥的他 就公然倒戈了 ,说1号是很脏很恶心的虫虫,接下来还会怎样,难说。 院长您呢,请把您院门关好,但保持阳台敞开。
6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小碗疯人院四楼的阳台
热度 2 美中网来的 2016-1-6 15:21
先来欣赏一下电影《大腕》,很好笑。不过“大腕们”还是有点档次、有点品位的。造个房子还讲究要个英国管家。 大腕儿 Big Shots Funeral - Asylum scene - YouTube.mp4 刚看了下,小碗那地方像精神病院四楼了,有阳台的,疯子们上露台了,不关在里面了,这样大家能看到。《大腕》里互联网运作技巧活学活用了。 男疯子A追着女士喊扒裤子,男女疯子们拍手说幽默啊幽默,然后其他男疯子吃醋拼命要证明这个疯子A其实跟太监差不多,不行的。真想不到疯子也会吃醋。更想不到的是疯子们还用疯人心理进行心理分析,回忆自己苦大仇深的人生,透过疯人院的窗口,审视外面纷繁芜杂的世界,互相沉醉在对彼此人格与才华的欣赏钦慕中而深深不能自拔,尽情尽兴地宣泄着 对外面的世界的鄙夷和嫉恨。 那个弗吉尼亚理工大规模杀人的疯子 Cho 什么来着不就是欲求不满,乃至憎恨全世界嘛。 UCSB那个去女生宿舍杀美女的也是,还顺带把两个中国学生杀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正确! 院长您呢,请把您院门关好,但保持阳台敞开,不出门就能露脸,多好.
6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精神病院见闻
热度 3 ytsword 2014-1-23 14:05
一个人们熟悉而又倍感神秘、惶恐的场所,躁狂、妄想、歇斯底里与抑郁——人们所害怕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那里找到。 在那里,他们得到治愈,或面对死亡。 2013年11月17日,当我第二次来到浙江境内的一处精神病院活动室。32岁的患者张辉(化名)见到我时,眼睛突然亮了一下,眼神清净,没有一丝抵触,甚至嘴角露出笑意。我将手中的相机收在包内,与他相对而坐。活动室在四楼,面积约70平方米,两面的窗户紧闭,每个窗户都加了把铁链锁,近40名男性患者分散在各个位置,有的不停绕圈,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打牌,有的就将脸部贴窗户上一动不动,有的则趴在桌上睡觉。 张辉这次与我聊了20分钟,意犹未尽,医生叫号用药,打断了我们的交流。张辉这次的话语让我吃惊,极富哲理,又那么打动人,他说,人类最好的朋友只有两个,一是大自然,二是艺术,为了佐证他的观点,他举出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语出惊人,两种环境最能造就人,一是战争,二是监狱,他说精神病院相当于监狱。张辉说,他只上完高中,但看了200多本书.2003年2月19日被人送进医院,至今已过十整年了,十年间,他思考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当下,他如能出院,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孝养父母,他说“子欲孝而亲不待“是最可悲的。 聊天期间,不时有患者前来找我要烟抽,我只能说抱歉,我不抽烟。如果下次有机会再来,我一定会带上几包香烟。在医生的催促下,我离开四楼,来到三楼女性患者活动区。 在急促的碎步声中,我眼睛四处搜寻,很快找个那个年轻、亮丽的身影。患者们都叫她小玉,1988年出生,在国内某著名高等学府读博士。她的英语能力超强,见到我时落落大方,一派大家风范。她开心地讲述着曾经的辉煌,她清晰回忆过去的每一个荣光,她的眼睛洁净而明亮,嘴角上扬,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享受着昔日的荣光。突然,她捂住脸颊,哽着泪说,2011年3月17日晚,她发现自己男友与最好闰蜜躺在一张床上,她瞬间感觉天塌下,没人可以信任,整天精神恍惚,身心被掏空。她十分配合治疗,盼望早日出院,重新回到校园。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 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而且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患者人数成增长态势。 也就是说, 每13个人中,就有1个是精神疾障碍者,不到100个人中,就有1个是重性精神病患者。 这个群体已经庞大到无法用界限来划分,也容不得任何抗拒与疏离,他们融合在无数的家庭和人际关系网中,与“正常人”血脉相连、肌肤相亲。 由于缺乏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很多病人不知或不愿求医,病情往往加重。大量重症患者需终生与药物为伴,他们长期失业,耗光了积蓄,变成家属的负担。 比经济负担更沉重的是,重性精神病患者在对抗病魔的同时,还要忍受药物副作用,并随时面临并发症的困扰。 由于长期服药,很多重性病患者目光呆滞、表情怪异、动作缓慢,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如影随形。他们陷入了恶性循环:遭遇越来越凶猛的病魔,越来越严重的歧视。 于是,15%以上的人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漫无边界的痛苦和悲伤,成为构成我国自杀人群总数的大部分,或者,任由百病袭击、突发死亡。 “这一人群的平均寿命少了20年。” 精神病人,一个被忽略的群体,我国现有1亿多各类精神障碍者。精神病院神秘又令人惶恐,患者们在这里接受治疗,享受宁静的生活,这里是他们最后的救赎之地。 这是一家康复医院住院部,有各类精神病患者400多人。秋意渐浓的季节,梧桐已黄,几名患者贴着窗玻璃打量窗外的一切。目前中国,仅有不足20%的精神病患者能接受有效的治疗。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这里的患者们情绪稳定,聚在一处打牌如同常人,而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玩争上游、贴胡子,打发时光。 康复中心的环境不错,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但与外面隔离太久,他们也十分难受。只要听到有动静,他们马上聚到门边,探个究竟。 午饭后,他们排队领取药物,并在医护人员的监督下服用。 病友都喊他老吴,象棋功夫可了不得。当地象棋高手闻名前来较量,也败下阵来。老吴渴了,直接拿水壶当茶杯。 午饭后,一名患者趴在饭桌上睡着了。 小花原是在街头流浪的花季智障女孩,相关部门发现后,为避免她受到伤害,将她安置康复中心。这里不愁吃喝,小花被养得很富态,如今她把这里当做家。 每个星期,中心都会为患者进行脑波仪理疗,让他们享受轻音乐,帮助他们改善睡眠和放松神经。 只要天气晴好,患者们都会在室外活动。但操场内的长凳,他们很少坐,宁愿蹲到墙角。 一名刚入院的重症患者。通常医院会先将这种病人安排单间,经过心灵咨询、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再放到集体宿舍。 在远离人群的康复中心,有不少年轻女性因为生活、工作、压力大患上各类精神病。 他叫赵生,因为他在河南少林寺练了4年功夫,病友们都称他“少林寺”。几年前“少林寺”的生意破产,一时想不通,落下心病,然后被家人送到这里。目前,他恢复不错。 患者活动室内,年轻的小张认真诵读《圣经》。医护人员说,她是院里最安静的患者。今年3月,她发病时一把火将婆婆的房子烧毁,最后被送来了院里。 一名患者在练习倒立,但医护人员发现后,马上制止了他。在这里,异常动作总会突然发生在你面前,与病人相处时,你首先要认为是他们正常,你不正常,他们才可能接纳你。 病人在室外的活动场晒太阳,聊天,活动身体。人的身体病了,药物可以治疗,可心病了,光有药物不够,还需要时间去抚平。期望他们早日回归常人生活。
4224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大中华的今天有一块凄凉悲惨的地方:探寻留守北大荒知青---近300人精神病院渡余生 (组 ...
热度 2 zjx 2013-8-16 11:29
留守北大荒知青:近300人精神病院渡余生 (组图) 曾经的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来到北大荒。他们经历了数十年的一波波政治运动,经受了心理的冲击和命运的起伏。如今这些异乡的老人们目光静滞,靠最简单的情感互相陪伴着走完最后一程。摄影/南方都市报 孙俊彬 在大众印象中,“上山下乡”、“北大荒”都属于尘封的历史,但在黑龙江佳木斯的“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至今仍住着50多位南腔北调的老知青,大多年过花甲的他们都患有精神病。当年席卷全国的运动将他们送到北大荒,运动终结后的历史回潮却没有将他们带回家乡。曾经的超负荷劳动和精神创伤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这所专为他们开设的安养中心,他们彼此陪伴,却又相顾无言。2008年12月,农垦总局出资在佳木斯市郊建设的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黑龙江农垦第二医院知青科)落成。随即,中心陆续接收了50多名北大荒知青精神病患者,其中的许多人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他们大都是在半个世纪前为了响应上山下乡运动而来到北大荒。 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当年的这些知青们豪情万丈,而现在这些曾经的壮志青年却目光静滞,每天定量的镇定剂让他们平静迟缓。图为精神病院里的每个药瓶上插着他们的名字,当护士点名的时候过来拿药,这种方式和集体劳作时的点名颇为相似。他们的医药费则来自知青们各自的医保。 因为开垦北大荒的生活艰苦,部分人因承受不住各方面压力而患上精神病。据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精神科主任吴斌介绍,这些知青有的在政治上受到刺激的,有因为返城回不去的,也有不少因为感情问题。图为一位老人在食堂呆呆地看着前方。 那时候,许多知青精神病患者并非没有机会返城,疾病反而是生存的转机(甚至当时有不少人借用他人尿液假病申请返程),家属接收、户籍问题(包括医保问题)可能比返城申请书上的印章更为沉重。图为每天10点半、下午4点半是午饭和晚饭时间。老人们会自觉排好队,一个个去领饭。饭后5点半大部分人就上床休息。 据统计,留在北大荒的知青大约2万人,这些人大多在这里成家。而据黑龙江垦局残联2006年的调查统计,仍留守的知青精神病患者近300人。在安养中心的知青,过半已经跟家属失去联系。图为饭后大家都坐在这里看电视,但很少聊天。他们也不说过去和未来的事,即使交流也只是简单几句话。这里食堂同时也是老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 佳木斯知青广场竖着一个知青纪念碑,夜晚常常聚集着上千市民,他们跳着动作古怪的广场舞,并被命名以“僵尸舞”。在知青科的活动室里,每天午睡起来后,医院播放一种健身舞视频,老知青也被集中在此跳健身舞以作锻炼,可是大多数人只是简单地绕着圈子,没有人会伸手比划比划。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很难再接受这种新时代的东西,人们的记忆停留在“忠字舞”的年代。 他们的话依然带有明显的北京腔、上海腔、宁波腔等地方腔调,但更多时候他们却都用最简单的肢体语言维系着联系。图为兼患老年痴呆的老丁,82岁。在知青科,许多老人记忆已经变得破碎或者完全不想再提起。 安养中心对知青们的吸烟量有严格控制。对抽烟者一天只发3根烟,不能自己藏火。所以,饭后抽根烟对于老人们来说是一天难得的好时光。图右为当年的新华农场33连知青沈曙光。 新华农场医院院长陈立发70年代在新华农场当卫生员,他称,当时精神病发病率高。1972年的新华农场33连有两个精神病,而且经常形影不离。“他们俩一个叫小西瓜(沈曙光),一个叫大西瓜(惠西林),后者已经死了。两人曾搭布住一个棚里,头发又长又乱。经常写大字报贴在食堂,批判领导”,新华农场33连姜福海回忆说。如今住在安养中心的沈曙光一头发白的短发,穿着格子裤黄衬衫,典型的北京人方脸,总是低着头带着诡异的眼光看人。沈曙光写给农垦总局的信,信里说,“天津知青刘铁路写板报批判惠西林,说他是反革命政客...我受惠西林影响较深,但我的基础则是超倍的繁重劳动,领导分配我烧水,以后又当铁牛驾驶员,这两项工作是十分劳累,但我没有叫苦,得到的是伤感、孤单”。 徐福宝正给老丁穿裤子。医院里除了护士承担看照病人的工作外每个房间也挑选了精神和身体状况较好的人帮忙照顾其他病友。在杭州十二中读书的徐福宝是1969年下乡至黑龙江香兰劳改农场(1953年由劳改所改成农场)。“我们家穷,当时听说有钱赚,学校一动员,就去了”,徐福宝回忆说。 张东梅(右)称自己才18岁。肥硕的她穿着背心,每天嘻嘻哈哈,她爱逗张慧颖玩,所以张东梅经常和她在一起。 图为知青女科护士长张凤英在为王金香老人喂食。在安养中心女科,62岁的王金香无论吃饭或者回房睡觉都要拉着天津知青安俊芹的手,有时会把头靠在她肩膀上撒娇,有时会抱怨吃饭没叫她。而安俊芹其实比她小一岁。护士长张凤英说,“很多人的记忆停留某个事情上,有些停留在十几岁甚至童年时期”。 医院为了锻炼安养员的社会能力,鼓励互助,除了日常清洁工作各有人值班,病房里状况较好的人需要照顾较差的和老者。48岁的知青女儿(红军后代)蒲春容来自857农场,她3年来一直照顾残疾的老知青李美荣。 蒲春容给李美荣喂饭时,张冬梅走过啦张开嘴巴,蒲春荣给了她一勺,这些动作都显得异常地自然。 北京女知青张慧颖因丈夫出轨,出现精神分裂,甚至一度流落街头。家属不肯接受,她再也没有回到北京。图为张慧颖在床头放了本《圣经》,她一躺下就拿出来看,可是她已经不认识上面的字。 在郜阿利床头,一张他16岁的照片日夜陪伴在他身边。枕头下,已经打包收拾后的行李一直搁着。“我明天就回上海,我儿子来接我”,然而第二天,郜阿利还是呆呆地坐在床沿,倔强地望着窗外。这名来自北京的知青,1964年来到852农场,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无线电专业一名学生。 北京知青贺乃祥(右)中风后一直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1964年贺乃祥下乡到858农场。在他旁边的病友“老丁”老年痴呆。另一个杭州知青徐福宝负责照顾他们。 哈尔滨知青刘曼丽精神恍惚,已经丧失社会功能。在知青科,许多人病情已经好转,可以跟人交流,一部分人却几乎完全丧失交流的能力。 郭凤花(上左),山东知青。1969年下乡到856农场,精神分裂,常常自言自语。基本丧失交流能力;李华(上中),63岁,哈尔滨知青,1969年由哈尔滨下乡至黑龙江农垦291农场29连。曾于哈尔滨市46中上学。2009年3月从291农场转入知青安养中心;李文奎(上右) 哈尔滨知青,1968年下乡到勤得利农场。1971年,他把当时考试返城的难得机会让给女朋友,对方返城后一个月来信提出分手,李文奎精神崩溃。1978年,家属将其送回农场,连队的妇女主任康金环照顾了他30多年。方晓媛(下左)61岁,杭州知青。1969年下乡到香兰农场。她认为自己是因为跟人打架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后来又没确诊,于是出院了。1980年,方晓媛嫁给另一名知青,几年后,丈夫丢下方晓媛母女跑到台湾。之后,方晓媛的病情开始恶化。徐福宝(下中),62岁,杭州知青,1969年由杭州下乡至黑龙江香兰劳改农场。曾住杭州市下城区万寿亭街130号,在杭州12中上学;张慧颖(下右)64岁,北京知青。1966年下乡到291农场,后嫁给农场的一名知青,育有一女。婚后因感情问题而致精神分裂,。患病后家属不肯接受她,她再也没有回过北京。 在黑龙江农垦第二医院残疾人康复基地,“安养员”(安养中心对患者个称呼)们每天承担2到4小时的田地劳动,医院希望以此保持他们的社会功能。 2013年7月6日,安养中心带着20名老知青出外郊游,大伙儿在一个凉亭里聚餐。 2013年7月6日,安养中心带着20名老知青出外郊游。他们扛着旗在江边合影,这种场景让人想起当年豪情万丈的革命时代。
35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莫斯科州精神病院发生大火致38人死亡
热度 2 燕山红场 2013-4-26 18:13
俄新网RUSNEWS.CN莫斯科4月26日电 位于莫斯科州德米特罗夫斯克区拉缅斯科耶镇的第14号精神病院起火,大火很快吞噬了整座建筑,火灾面积为420平方米。 据紧急情况部资料表明,医院里当时有41人,有3人逃生。据最新资料表明,火灾造成38人死亡,已经发现36具尸体。 紧急情况部公告中说:“调查机关正在调查各种可能的火灾原因,包括用火不慎、电器设施故障、纵火等。” 莫斯科州代理州长沃罗比约夫周五表示,莫斯科州精神病院火灾死者的亲属将获得50万卢布赔偿。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向俄新社表示,普京责成护法机关调查莫斯科州精神病院火灾的原因和状况,这次大火造成38人死亡。
个人分类: 俄罗斯资料|261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5 08:19 , Processed in 0.026031 second(s), 11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