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莫扎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李银昭: 朱梅馥比傅雷更不应被忘记
热度 2 天涯过客 2015-8-29 14:33
李银昭: 她比傅雷更不应被忘记 一 不应该不知道傅雷。 爱好文学的人,大都读过傅雷翻译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这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至今都是世界文学顶峰上的顶峰。还有傅雷翻译的伏尔泰、巴尔扎克。 喜欢美术的人,大都读过傅雷写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这部完稿于一九三四年有关美术的著作,在大学里,被列为美术本科、硕士、博士生的必读书籍。 研究音乐的人,大都读过傅雷写的《独一无二的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关于对这两位大师的论述,难有人企及。还有傅雷关于肖邦、关于古典音乐的一系列论著。 如果文学、美术、音乐都没能让我们了解傅雷,那我们不论是为人子、为人女,还是为人父、为人母,都有必要细读《傅雷家书》,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 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如果我们根本就不打算读,那也不妨花上一包烟钱,一支口红钱,给我们的家人、后人买一本。不 是每一个人的书都值得细读,傅雷的值得。不是每一个人的书都值得家传,傅雷的值得。 说这么多,大家记住了傅雷,但这不是我写下这些文字的目的。 是的,此刻我说的是另外一个人,要记住的也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与刚才前面说的一切都有关系,这个人已经被我们忘记很久很久了,被我们很多很多人忘记了。 这个人就是朱梅馥。 说出她的名字,不少人都会觉得陌生。她就是傅雷的妻子,傅聪、傅敏的母亲。 著名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说:“梅馥不仅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不仅是非常能干的主妇,一身承担了大大小小,里里外外 的杂务,让傅雷专心工作,她还是傅雷的秘书,为他做卡片,抄稿子,接待不速之客。傅雷如果没有这样的好后勤,好助手,他的工作至少也得打三四成的折扣 吧。” 傅敏评价妈妈就来得更直截,“她是无名英雄,没有妈妈,就没有傅雷。” 二 台历又翻过了新的一页。2015年大年初二,是阳历二月二十日,看见崭新的一天,我猛然想起了一个人,今天是这个人的102岁诞辰。这个人就是朱梅馥,一个平凡的女人,一个安静的女人。一个我们怎么也不能忘记的女人。 朱梅馥于1913年2月20日,出生上海南汇县城,在上海教会学校读完初中和高中,仟仟长指能够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弹奏得行云流水。19岁时在上海与从法国归来的表哥傅雷结为伉俪,直至1966年9月3日,在他们的住所,上海江苏路284弄5号,双双含冤自缢身亡。 这篇怀念的文章,本应是写给傅雷的。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20出头的我,对知识处于如饥似渴的年龄。傅雷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不论是他翻译的作品,还是他关于音乐、美术、文学方面写 的散文、评论,我都收藏并细读,尤其是众人皆知的那本《傅雷家书》,在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傅雷对人类所有艺术的感知 和独到的见解,使我对他的才华无比的敬仰。尤其是因不堪红卫兵三天四夜的批斗、殴打、凌辱,他和夫人朱梅馥在家中“宁为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自缢的壮 举,如一块磐石,多年来一直堵压在我心头。对傅雷的崇敬,直到今天,只要是逛书店,一看见傅雷的作品或有关写傅雷的书籍,我都会轻轻地抚摸、翻阅,即使不 买,心里也感觉到释然和亲切。 但是本该写给傅雷的这篇文章,我却写给了朱梅馥。 记得第一次到上海,我就去寻找朱梅馥和丈夫的故居。当我站在上海江苏路他们的旧居门前时,平时不太引起注意的朱梅馥,却从我的印象里渐渐清晰起来, 总觉得眼前这栋旧式的小楼里,当年进进出出,上上下下的主角就是朱梅馥。作为才女和贤妻良母的朱梅馥,不论是哪本书,哪篇文章,在傅家三男子的故事里,她 总是若影若现,如画幅上的底色,如音乐里的伴奏,永远都是傅雷故事的配角。也许我们都错了,我们习惯于赞美傲立于山巅的青松,却忘记了润育和撑起松树的厚 实的山体;我们习惯于捡拾海滩上的贝壳珍珠,却忘记了沙滩和大海;我们习惯于赞美春天的花朵,却忘记了润生百花竞开的阳光雨露。朱梅馥就是傅雷三父子脚下 的山体,背后的海滩,春天的阳光雨露。 知道了上海这栋小楼里曾发生的故事后,每次想起那个可怕的夜晚,心里都隐隐作痛。想象中,我无数次地去还原当时的现场,当时的情景。当黑暗笼罩整个 上海,作为妻子的朱梅馥是怎样陪在丈夫身旁?怎样铺平纸张,看着丈夫留下遗书?怎样将53.5元作为他们死后的火葬费装入一个小信封?作为传统文人的傅 雷,通晓古今,多年来陶醉在艺术里,陶醉在人类一切的善里和美里,长时间地畅饮着艺术和善的醇酒,在眼前的动荡和邪恶的劫波中,傅雷清醒地知道,刚正不阿 的性格注定,他脚下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如嵇康、文天祥般慷慨赴义、凛然成仁。但傅雷要完成人生最后这艰难的一跃,需要的是前行的勇气和力量,而这种勇 气和力量,只有信仰和爱才能给予。黑夜中,朱梅馥用理解,用支持,用来自血液里的欣赏和来自骨子里的爱跟随在丈夫的身后,安静地陪伴着丈夫写遗书,在那几 页遗书的文字里,看不到他们对这个世界半点的不满和抱怨,有的只是平静地交代死后事:房租的支付、保姆生活费的供给、亲戚寄在家的东西被抄走应付的赔偿。 甚至,还没忘记在楼板上放上棉絮和床单,以免自缢后,他们的身体倒地时发出声响,惊扰了楼下的其它人。后来,有人写文章说,朱梅馥夫妇,干净了一生,最后 的死,干净得更让全世界震惊。什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高贵,什么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优雅,那就是傅雷的离去,那就是朱梅馥一生的安静和最后的跟随。从这个角度 来看,傅雷的选择,傅雷的弃我们而去,是走向完美,走向理想,走向人生的盛宴,是完成他崇尚的文格与人格的完美统一。这样的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显 光泽,会让后人更加赞赏和敬仰。在朱梅馥的陪伴下,丈夫踏着“广陵散”的节奏,在 “安魂曲”的旋律里,完成了他不得不选择的一跃,跃进理想的天国,精神的天国。就在傅雷走后两个小时,朱梅馥也自缢身亡。 上海最黑暗的那个夜晚,傅雷走了,英雄辞世,孤立无援的朱梅馥在丈夫走后的这两个小时里,她是怎样度过来的,她望着身体渐渐变凉的丈夫,她在想些什 么,她都做了些什么,她是怎样撕开床单,结成绞索?她将头伸进绞索的勇气和力量是哪里来的?她离开这个世界,最后看见的是什么?最后听见的是什么?但愿她 看见的是那盆红红的月季花,但愿她听见的是舒缓的小夜曲。丈夫前行,有妻子作伴,而作为妻子的朱梅馥呢?只有残灯作伴,瘦影相随。朱梅馥既是人妻,可她更 是人母,她还有两个优秀的儿子,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伦敦。一个母亲,要做出舍下儿子,独步黄泉,与这个世界决绝的选择,这要内心经历怎样的煎熬,这要多大 的勇气,这要多大的力量!可是朱梅馥就是丢下了一个儿子,又丢下了一个儿子,她孤独、勇敢地随丈夫去成仁赴义。 “士可杀,不可辱”。 是这个民族的忠烈之士自古以来的自勉和人们对他们的褒奖之辞,多指那些侠肝义胆的英雄男儿。朱梅馥这个只想种花、听音乐、画画、做家庭主妇的“活菩萨”的 善良女人,何以由她来承受一个时代的不幸,民族的苦难。因此将这句话赠予给朱梅馥,已属名副其实,名至实归。朱梅馥如一朵莲花,出淤泥,破污水,盛开在上 海的夏夜里,绽放在时间的长河里。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从此,一家四口,阴阳两界,家破人亡。朱梅馥一家的遭遇,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份子命运的一个缩影。就在他们居住的同一 条街上,年仅30岁的天才女钢琴家顾圣婴不堪侮辱,也含冤离世。远在北京的诗人陈梦家,在同一个晚上,用的还是绞索,了结了他55岁的人生。在朱梅馥夫妇 自缢现场,摘下他们遗体的民警左安民说,在他管辖的这片地段,500多户人家,有200多户被抄家,自杀的文化人,几乎每天都有。一个文化人的自缢,自缢 的是一个人,残害的是一个家庭;一群文化人的自缢,自缢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自缢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 不堪回首的往事,已成了历史。这段历史,是存放在国家档案里的一张苦脸,而朱梅馥就是这张苦脸皱褶里的一滴清泪。 这样情怀的女子,现在还有吗?值得让这样情怀的女子去爱的男子,现在还有吗? 三 她本平凡、安静,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我食言写傅雷的文章,却先写了朱梅馥,就是因为在今天的上海,今天的中国,没有多少人知道她了,她更没能像当年 上海滩如杨绛、张爱玲、林徽因那样,至今还被人们不断地提念。滚滚黄浦江,朱梅馥就像一滴清雨滴入,被一江的黄水黄沙湮没,然而清雨必是从高空飞落,就是 埋入黄沙,她也是带着晶莹透剔而去。 朱梅馥贤惠美丽有才华,受过良好的现代教育,她不只通晓英语,文笔流利优美,是知性的民国女子。她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傅雷的很多书稿都是他一笔 一画地誊抄下来,笔迹端正娟秀一丝不苟。她在傅雷工作之余,坐在钢琴上,一首肖邦、莫扎特的钢琴曲从她的指尖流出,会使整个小楼弥漫在雅致、温馨、恬静的 氛围里。傅雷遇到创作不畅的时候,朱梅馥成了他倾述的对象,成了理清文思的土壤和创作灵感的源泉。在写给傅聪的一封家书中,傅雷这样说“我经常和你妈妈谈 天说地,对人生、政治、艺术、各种问题发表各种感想,往往使我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思想整理出一个小小的头绪来。单就这一点来说,你妈妈对我确是大有帮 助”。 上海滩这个知性的旗袍女子,朱梅馥,她只想做个家庭主妇,相夫教子。丈夫喜欢喝咖啡,朱梅馥就为他泡咖啡,丈夫喜欢鲜花,朱梅馥就在院子里种上玫 瑰、月季。每逢花季,便满是花香,一些高朋好友如著名艺术家刘海粟、黄宾虹,著名作家施蛰存、柯灵、楼适夷、钱钟书、杨绛等围坐在此赏花品茗。每到此时, 朱梅馥总是退隐到后面去,继续做她的家庭主妇,或是收拾房间,或是照看孩子,或是在傅聪出国后,朱梅馥就靠给儿子写家书,来倾述母子之情,排遣思念之情。 在《傅雷家书》里,就收录了几十封朱梅馥这个时期写给傅聪的家书。 朱梅馥的胸襟如大海一般宽广,她还有一大特点,凡事尽力以丈夫的喜好为喜好,因为爱一个男人,就是尊重他的内心。傅雷在法国留学的四年里,法国女郎 玛德琳与傅雷相识相爱,如胶似漆,到了傅雷要和朱梅馥退婚的地步。退婚信写好后,傅雷没勇气寄出,就托当时在法国的著名画家刘海粟寄,刘海粟比傅雷大十多 岁,看出了傅雷和玛德琳之间的文化差异等问题,就将退婚信扣押没有寄往上海。后来傅雷回国后,就和朱梅馥在上海完婚。婚后,傅雷又一次遇上了类似的事。但 朱梅馥总是顾全大局,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朱梅馥这么说:“婚后因为他脾气急躁,大大小小的折磨终是难免的,不过我们的感情还是那么融洽,那么牢固。我虽 不智,天性懦弱,可是靠了我的耐性,对他无形中或大或小多少有些帮助,这是我觉得可以骄傲的,可以安慰的。” 傅雷的好友周朝桢说“像梅馥这样的人,我一生从未见过第二人。用上海人的话讲,她是阿弥陀佛,活菩萨。她受的是西方式教育,听音乐、看书画、读英文小说都起劲,但性格却完全是旧社会那种一点没文化的贤妻良母式的典型。” 朱梅馥和丈夫,一个才华横溢,风骨傲然,一个知书识礼,温柔善良。他们的心中装满温良恭俭让,装满知识、真理、宽容和善良。他们沉浸在翻译、阅读、 写作里,沉浸在音乐、美术、文学里。他们只想去感知和传播真善、真美、真艺术。今之视昔,朱梅馥夫妇,在老上海,是浊世的一对人中之鹤,他们不为同流而 活,他们只为拔高而生,他们干净地走过上海的老街,优雅、直立地身影,给后世一种非凡之美的印象。他们把人的高贵和卓然留给了上海。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它会让人看清善恶,明辨是非,它会教人遗弃什么,记住什么。从朱梅馥的一生,让我们看到,女性天赋谦恭、温顺的被动品质,这种品 质赋予她们以巨大和深沉的宁静,这种宁静,可以把狂暴野性驯化成精致的温柔,这种温柔,在必要的节点上,会转化出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女性比男性更具有纯 美,更具有高洁,更具有宽厚,更具有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就像朱梅馥喜欢的那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傅雷夫妇的故事,使我现在每到上海,不会急着去浦东领略东方明珠的神采,也不急着去南京路寻找十里洋场的旧迹,而是一定要去江苏路284弄5号院。只要一说起上海,我就会想起朱梅馥和傅雷。只要来到了她们居住过的这弄旧式建筑前,才感觉是我到了上海。 偌大的一个上海,曾放不下傅雷的一张书桌,也曾放不下朱梅馥的一张灶台,一盆月季花。 著名学者施蛰存在《纪念傅雷》的文章中这么说。“朱梅馥的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 然而,“想象不到的”事发生了,比起那些想象得到的事来,朱梅馥就更加了不起,更加伟大。 是的,朱梅馥的一切,让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从发生一直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她的高贵和优雅,一点也未曾远去。我还相信,再过上半个世纪,人们还会想起她。朱梅馥和丈夫自缢而去的那栋小楼里的人性之光,爱情之光,正义之光,还将照亮上海一百年。 中华民族,朱梅馥是集这个民族女性美德的一个典范。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女性美,在朱梅馥这里画上了一个长长的休止符,一个重重的惊叹号!朱梅馥与傅雷的爱情故事,是继梁祝、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之后的中国第五大爱情悲剧故事,第五大民间传说! 朱梅馥是上海一百年的痛,永远的痛! 原载《美文》2015年7月(上)
个人分类: 留档珍珠湾|59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莫扎特的音乐和绛紫湮的“打倒” [转]
热度 13 雨柔 2015-1-28 06:00
序: 今天是莫扎特的生日,转一篇老友Rebel发在村子的一篇日志,现在读来,也颇有趣味儿,信息量很丰富,对于我这样古典音乐的菜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原文在此: http://www.backchina.com/blog/273360/article-47101.html#ixzz3Q3siP57y 蛮搞笑滴。还聊到一些网友,在此略去)节选关于莫扎特部分。 Salieri 是宫庭的音乐主管。他没有莫扎特的才华,对莫扎特又欣赏,又妒嫉。听他描述莫扎特的Gran Partita,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是来自“上帝的声音”。也许不需要太多文字去说明。但对于业余爱好者,这样文字的说明,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去理解莫扎特的音乐。不需要文字的时候,那将是更高的一种境界。 好,说莫扎特。看过电影《莫扎特》( Amadeus )的人一定会被莫扎特的音乐才能所“打倒”,但更会对莫扎特的率真童稚的性格留下深刻印象。片中所用的音乐,特别是片尾第 20 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Romanza ,以及用于片中最有趣的一个场景的 "Gran Partita" ,我想谁听了,都会几天不思茶饭。 Romanza 用在影片的结束 -- 阴雨天,莫扎特的尸体从一口共用的破棺材的一头滑入一个坑里,有人往坑里盖了几铲子石灰。。。音乐起,安静舒缓的钢琴,温柔,怜爱,悲伤,怀念。。。你忘不了影片塑造的莫扎特,你也不会忘记这部电影(此片获 1984 年奥斯卡大奖)。 "Gran Partita" (第 3 乐章)是个奇迹。全木管 (由 13 件木管乐器演奏),小夜曲风格。莫扎特之外,我不记得还有谁写过木管小夜曲。听过 "Gran Partita" 后, 你就明白为什么莫扎特之后再没有人写木管小夜曲了。中文有“天籁之声”一说。什么是天籁之声? 听一听莫扎特的 "Gran Partita" 。影片中妒忌的 Salieri 说上帝借用莫扎特的手写音乐,听听他在影片中是怎么描述这段音乐的 ( 我一直想译这段话,今天有了机会 ) :“ 我看着手稿上这一页:看上去什么也没有,过门非常简单,几乎有喜剧味,就是一个简单的节奏,由巴松,巴塞管奏出, 就象一架老旧的手风琴发出的音响,然后,突然间,扬起了一个高音,那是双簧管,就一个音,悠扬而坚定,单簧管随后接了过去,象蜜一般溶化出如此欣悦的乐句,充满着渴望,绵绵无尽的,渴望。这不是什么耍猴的写出来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音乐。我似乎听到了上帝的声音。 ”有人在 youtube 这段音乐录像下面写道:“此生听过这样的音乐,没白活。。。在我的葬礼上,请放这一段。” 除了这一部“传记片”(影片不很忠实生活原型),还有许多电影用了莫扎特的音乐,尤其是下面这三部。 Robert Redford 和 Meryl Streep 主演的《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莫扎特优美的单簧管协奏曲的慢乐章为影片增色不少。可以这么说,没有莫扎特的音乐,这会是部很普通的片子(该片得了 8 项奥斯卡奖)。 Tim Robbins 和 Morgan Freeman 主演的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影片中 Tim Robbins 冒着极大风险在监狱里用广播喇叭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第二幕中的女生两重唱, Canzonetta sull’ Aria ( The “ Letter Duet ”)。影片导演跟我一样的口味,片中用的是 Edith Mathis 和 Gundula Janowitz 唱, Karl Böhm 指挥的,绝妙无比的 -- 但也备受争议的 -- “缓慢版”。影片中 Morgan Freeman 评论说,“我听不懂这两位意大利女士在唱什么,但是,她们唱的可真好哇。” 用莫扎特音乐最为出名的片子,是 1967 年出品的瑞士影片 Elvira Madigan 。片中用了莫扎特第 21 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这段音乐曾被评为有史以来人类所谱写的最美丽的音乐。有野史说,这是莫扎特母亲死后,莫扎特写的纪念曲,也有说这是莫扎特写他的 17 岁的美丽初恋的。满纸荒唐言,一把外行话。不过,如果你说那清澈悠闲的旋律 (英文里 limpid 这个单词用在这里最好),让人想起懒洋洋地坐在一叶小船上,滑行在安静的湖面上,这倒有几分准确 。 北欧乡村静谧的异国情调,影片凄美而强烈的悲剧性,与莫扎特这段音乐的神奇配合,使 Elvira Madigan 这部影片成了经典,也使莫扎特这部脍炙人口的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有了一个流行的别名: Elvira Madigan (这两年用得少些了 -- 一部影片能够持续流行 50 年,你还能说什么)。 上面说到,《莫扎特》这部“传记片”是要打引号的。为了增强娱乐性,影片编造了不少, 比如说把莫扎特塑造成一个有点粗俗的嘻嘻哈哈的老天真(快 20 岁的人了还跟女朋友钻床底玩鬼把戏)。这其实是对莫扎特音乐的一种“粗俗”的解读。真实的莫扎特,其实是个性格早熟的天才,一个沉思型的孩子,彬彬有礼。读一读他写给他父亲的信,无论思想和文笔,出自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之手,而且还只是随便写写的家书,本村的美文家们要流汗了。莫扎特早熟的音乐才能,自然就更不待说。他写第一部钢琴协奏曲的时候,才九岁。 莫扎特的父亲是个职业小提琴手,普通人的功名心驱使他 -- 在长大后的莫扎特看来 -- 剥夺了自己孩子的童年。童年的莫扎特,当然不是如目前大多数华裔孩子那样,是被家长(本人多多少少也包括在内)逼着练琴学音乐的。毫无疑问,莫扎特天生喜欢音乐和乐器。但是,在他早熟的行为举止下面,他身上一直跳动着一颗非同寻常的透明纯净的童心。莫扎特一辈子呵护,向往充满童趣的欢乐生活,他把他的“渴望”写进了他的音乐,特别是他的钢琴曲里(当然莫扎特的大部分作品都充满童趣)。 在钢琴上学过莫扎特曲子的都知道,弹莫扎特,手指必须非常轻揉,这要求演奏者的手指有巨大的控制力。弹莫扎特,触键 is everything ,必须创造出童真,纯净的意境。活泼时,是小精灵一般的活泼,轻巧无比。专家有言,两种人能弹莫扎特:小孩和老人。绛紫湮的“打倒”,也有一点希望。 当我说莫扎特, 在我脑子里三个莫扎特同时出现:电影里的莫扎特,真人莫扎特,和莫扎特的音乐。如果你象我一样“玩皮”,热爱阳光,热爱欢乐, 你是哪一个莫扎特呀?还是三个莫扎特的影子 -- 音乐才能显然除外 -- 在你身上都有?
个人分类: Music|12820 次阅读|41 个评论
分享 贝多芬的故居
热度 3 ytsword 2014-1-25 16:55
波恩市中心有一条叫做“波恩胡同”的小街,沿街有座三层的巴洛克风格的老房子,这便是贝多芬的故居。1889年,一些波恩市民为了纪念这位音乐家,买下了这栋房子,把它建成了纪念馆。这里收藏着贝多芬的乐谱手稿、书信以及他曾经使用过的乐器等物品,一共有1000多件。   贝多芬出生于音乐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供职过宫廷乐队。其父为了给自己带来荣誉和金钱,希望贝多芬成为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从4岁开始,小贝多芬就被逼站在椅子上练习弹钢琴。半夜里,他常被酗酒归来的父亲从床上拽起来练琴到天亮。贝多芬的父亲嗜酒如命,消耗了大量钱财。贝多芬不得不早早就开始承担起养家的担子。   在二楼的一间展厅里,放着贝多芬当年用过的管风琴。从10岁开始,他就在一个教堂里弹奏这把琴,挣钱贴补家用。之后,他还在宫廷乐队里当中提琴手和乐队助理指挥。17岁时,母亲去世,贝多芬完全挑起了养家的重担。他的一生印证了一条古训:自古英雄多磨难。   贝多芬早早就显露出了音乐才华。8岁时,他开始在波恩附近的大城市科隆公演。12岁时,他开始作曲,最初创作的是德雷斯勒进行曲的9个钢琴变奏曲。在故居的二层,有一把他当年使用的中音提琴。提琴看上去已经黯淡无光,只有那曾经从中流出的音乐仍然感动着世人。   贝多芬不是生而知之者。他的音乐生涯中,至少有11位老师。22岁时,好学的贝多芬更是远离家乡波恩,到音乐之都维也纳,跟仰慕已久的海顿学习作曲。在二楼第三展室的墙壁上,有为数众多的音乐家的剪影,他们都曾经是贝多芬的老师。   由于至今也没有定论的原因,刚刚30岁的贝多芬就开始感觉听力减弱。随后几年里,他彻底失去了听力,跟别人的交流也只有通过书写来进行。第七展厅里展出了贝多芬当年使用过的大大小小助听器,记录着他跟听力衰退斗争的经历。贝多芬曾想到过结束生命。展厅里有一份他当年写给兄弟的遗书,讲述了耳聋之后的绝望心情。但也正是在写这封遗书、面对生死抉择时,他重新审视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他把遗书默默保存下来,选择了继续生活和创作音乐。往往在心灵上死而复活的人,创造力和生命热情会迸发得更加炽烈。而且真正的音乐可以不依靠听觉,而是用心创造的。贝多芬最伟大和感人的作品——《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都是他在无声世界里用心灵谱写的不朽华章。   故居里也记录了贝多芬的爱情故事。在他逝世后,人们发现一封他给“永远的情人”的情书。但这个情人究竟是谁,至今仍是个谜。人们只知道,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历经感情波折,但终身未娶。   在二楼一间展厅里,还展出了欧洲艺术家为贝多芬制作的面模。墙上有一幅水彩画,描绘的是两万多人在1827年3月26日为贝多芬送葬的哀伤又动人的情景。 倚天剑摄于2011
4639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跟儿子一起享受“莫扎特之夜”
热度 11 xinsheng 2013-8-29 08:54
由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土生土長青少年樂手組成的澳門青年交響樂團, 8-25 日 6pm 在曼哈坦中城舉行紐約首演,主題為「莫札特之夜」。网友一休姐偏爱我家 小女,友情让出 2 张票给我们。 我另有私心,想带儿子去。儿子似乎并不领情,嘴里嘟嘟喃喃说不想去,但还是乖乖跟我出门了。先生把我们送到地铁站。我试图拉儿子的手走向地铁,冷不丁,他把手一甩,嘟囔一句: “ 去音乐会最烦人的就是得跟你呆在一起。 ” 这就是当年亦步亦趋黏在身边的小男孩吗?真是不甘呀,但似乎也不能怪孩子。这两年,我负责接送女儿异区上学,每天早出晚归,跟儿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实在太 少;在有限的相处时间里,陪他玩 儿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为 0 ,有限的对话里往往以训导居多。 Preteen 期的孩子,正是懵懵懂懂的叛逆期,岂能强求他领会母亲责备求全的苦心?!所以, 我能做的,大楷是多花点时间跟他在一起,寻找机会让他多感受血缘亲情的温暖。也正是居于这样的考虑,我才凉开天天跟我在一起的女儿,决定跟儿子一起去看音乐会。 上了地铁,儿子还算乖,挨着我坐下,但我跟他说什么,他都以 yes OR no 作答,一副憋屈样。跟我在一起真的那么委屈呀?我心里偷笑,倒也不动声色,拿出一张地铁图,告诉他今晚音乐会的地址,叫他自己查看地铁路线。临了,我扔 给他一句话: “ 妈妈困了要打盹,你负责留意换车车站并提前叫醒我哈。 ” 说过之后,我假寐。他小人家倒也镇定,看好了地图,又看看车厢里面的线路标志,大慨不到 10 分钟的时间,把地铁图叠起来了。 之前也曾跟儿子一起坐地铁,但每次都是我查看地图我领他转车、出站,换言之,这是儿子第一次由被动变主动领着 我坐地铁。不敢完全放心,我假寐的同时留意着火车的运停。眼看中转站到了,儿子及时地向我伸出手拉我站起来准备换车。出了站台之后,他走在我前面,边查看 横梁或栏杆上的换车示意箭头,边走向换车站台。 我 故意放慢脚步,他也相应地放慢脚步,免得我跟不上他。看来他还算乖巧,懂得关前顾后,整个过程表现不错,只是在第一次查找换车站台时搞错了终点站方向。我 提醒他要注意列车开往方向,他咧嘴一笑,赶紧掉头重新查找。后来出地铁站乃至找音乐会的剧场,他都表现非常好,能够胜任领我坐地铁看音乐会的任务。 这么折腾一番,他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成全,他对我的抵触感似乎逐渐减少。路过苹果店的时候,我趁热打铁,顺应他的要求进店玩一会。孩子就是孩子,有游戏玩就高兴起来了,还主动跟我介绍他玩的 game ,之前的那股别扭劲算是烟飞云散,为后面享受音乐会孕育了良好的情绪。 音乐会相当不错,名曰 “ 莫扎特之夜 ” ,演奏的全部都是莫扎特的作品,上半场是 Overture to the opera Don Giovanni K527 和 Concerto No.5 for Violin in A Major K219 (Allegro aperto,Adagio,Rondo); 下半场是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Molto allegro, Andante, Menuetto, Finale allegro assai) 。 参加演出的乐手有 50 多人,整容还算强大。现场效果也还不错,我儿子对每个曲目都报以热烈的鼓掌。音乐会是否出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儿子乐在其中。看着儿子热情洋溢地拍手,我想起他两岁时在电视机前听到到莫扎特音乐时手舞足蹈高喊 “Mozart” 的情形,我又看到了那个成天黏着我的乐哈哈的小孩儿。 从音乐会出来,我们踏上了回家的征程。跟来时一样坐火车,但儿子对转车换车已经变得轻车熟路,他跟我的互动也变得相当愉悦。 到达我家附近的火车站,我请他选家西餐馆吃宵夜。我没想到,他居然提议买一份 Boston market 的烤鸡两人一起分享。我干嘛要佛他的意呢?最后,我们的宵夜就是在同一个盘子里分享半只烤鸡。 那半只烤鸡特别美味,因为,那不是普通的烤鸡,那是母子围着同一个盘子一起享用美食的亲密,那是母子一起享受 ‘ 莫扎特之夜 ’ 的精华。
个人分类: 花样年华|17396 次阅读|82 个评论
分享 老公出轨怎么办?
热度 11 meistersinger 2013-1-5 06:10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老公出轨怎么办 ? 大打出手 ? 分道扬镳 ? 冷战 ? 你要是莫扎特 , 你就写部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Le Noche di Figaro) 是莫扎特和达庞提两人合作的三部歌剧中的第一部。《费加罗的婚礼》和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是同一个前后脚的故事。费加罗 (Figaro) 是两部歌剧的贯穿人物。《塞维利亚理发师》是讲伯爵对小姐倾心,加上费加罗的帮助,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费加罗的婚礼》是讲伯爵娶了小姐以后,仆人费加罗的婚礼当天发生的故事。所以从故事的时间顺序上《塞维利亚理发师》在先,《费加罗的婚礼》在后。可是从写作时间上,莫扎特比罗西尼早。因为费加罗出现在两出剧里,有时候人们会把这两出戏混在一起。 《费加罗的婚礼》和《塞维利亚理发师》是由法国剧作家博马舍( 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 )的话剧改编的。那个时代,领主和王公贵族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博马舍在剧作里拿贵族开涮,结果被封。为了能通过政审,达庞提淡化了原作的力度。达庞提的歌词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 (Joseph II, Holy Roman Emperor) 欽阅批准后,莫扎特才动笔谱曲。 费加罗要结婚了。欧洲封建领主对新娘有初夜权,伯爵打上了费加罗未婚妻苏珊娜( Susanna )的主意,要履行领主的权利。费加罗当然不干啊。伯爵夫人也不干。于是就有了这出喜剧。伯爵要苏珊娜到后花园去会他。伯爵夫人和苏珊娜换衣服冒充苏珊娜去了。在等待苏珊娜来换衣服时,伯爵夫人唱出了下面的咏叹调( Dove sono )。歌词大意是 “何处寻觅那美妙的时光 ? 幸福和爱情在心中激荡。何处是那海誓山盟 ? 甜言蜜语在何方 ? 充满喜悦的快乐的日子,仅仅一瞬间就消失。。。”( ZT ) 下面第一段视频是由意大利女高音 Barbara Frittoli 唱的。 Barbara Frittoli 也许你熟悉。她在张艺谋的太庙《图兰朵》 DVD 电影里唱柳儿。视频一开始是一段宣叙调,不喜欢可以跳过去。咏叹调从 1 : 53 开始。 我觉得唱得最好的伯爵夫人是新西兰女勋爵 Te Kanawa 。听听第二段比比看。视频一开始就是咏叹调。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NR=1v=pq8GswI2lf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TWBieDvZb8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个人分类: 音乐|11218 次阅读|2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14 17:31 , Processed in 0.054803 second(s), 12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