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物理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廖凯原证明钱并非万能
岳东晓 2015-9-15 07:17
钱换不来爱情,钱换不来。。。(the list continues ). 廖凯原捐一亿美金,也得不到去北大物理系讲 “凯原量子信息力学KQID” 的机会,而只能去北大法学院讲。这说明什么? 这再次说明钱不是万能的。钱换不来科学地位。 廖凯原 就花10亿美金,其“凯原量子信息力学KQID”也得不到一次物理学权威刊物正规的引用。 廖凯原就算可怜鸡师傅,花一亿美金给鸡打脑白金,鸡师傅也还是不懂初中物理,也还是只能进野鸡大学,不仅不会解决走路上楼梯的初中物理问题,而且惨到连正确答案摆在面前也看不出这是正确答案。 Oh, let's not forget what I wrote in Court: 【Yang had college education from Nanj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Nanjing, China (Chinese: 南京化工学院).He studied as a graduate student in the 1990s at the University of Paderborn in Germany, where he graduated in 1999. No scholarly papers can be found to be authored by Defendant Yang in leading western research journals】 从数百次引用中挑几个,再次让 Red-eye-chicken-master 看看什么叫引用: Hawking radiation in sonic black holes S. Giovanazzi∗ The long-range part of the Coulomb interaction could substantially renormalize the Hawking temperature in long wires in a way similar to how it does for the scattering from an impurity . Conductance of Interacting Quasi-One-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with a Scatterer Authors: A. V. Borin, K. E. Nagaev .... The summation of most divergent contributions may be performed using the renormalization procedure suggested by Yue et al.14 .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a two-lead Luttinger liquid junction out of equilibrium: fermionic representation Authors: D.N. Aristov, P. Wolfle The transport through Luttinger liquid junctions at not too strong interaction has also been calculated using the Functional Renormalization Group method as reviewed in14 ...In this paper we extend the approach of Yue et al Electron-electron interaction effects on transport through mesoscopic superconducting hybrid junctions Authors: Arijit Saha Weak interaction renormalization group approach In this sub section we introduce the weak interaction renormalization group (WIRG) method which was first developed by Yue et al. Functional renormalization group approach to correlated fermion systems Authors: Walter Metzner, Manfred Salmhofer, Carsten Honerkamp, Volker Meden, Kurt Schoenhammer ... The idea of an oscillatory decaying potential is similarly inherent to a poor man’s fermionic RG approach (Yue et al., 1994). Conductance through a potential barrier embedded in a Luttinger liquid: nonuniversal scaling at strong coupling Authors: D.N. Aristov, P. Woelfle The fermionic representation offers the possibility to connect the fermionic degrees of freedom in the (non-interacting) leads smoothly with the degrees of freedom in the interacting system. In other words, it allows to use the scattering states of the system in the non-interacting limit as a basis of description. On the simplest level, in lowest order in the interaction, this program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a seminal paper by Yue , Matveev and Glazman. Spintronics with NSN Junction of one-dimensional quantum wires : A study of Pure Spin Current and Magnetoresistance Authors: Sourin Das, Sumathi Rao, Arijit Saha We see that there is a logarithmic singularity at the k → 0 limit which implies that the lowest order perturbation theory is not enough to calculate correction to the reflection and AR amplitudes when the momenta of the incident particles are very close to the Fermi wave vector. Following Yue et al. , we sum up these most divergent processes using the ”poor man’s scaling” approach to obtain RG equations for the normal refection amplitude... Functional Renormalization-Group Analysis of Luttinger Liquids with Impurities Authors: Sabine Andergassen For Luttinger liquids with repulsive interactions (Kρ 1) already a single static impurity has a strong effect at low energy scales, even if the impurity potential is relatively weak . Junction of several weakly interacting quantum wires: a renormalization group study Authors: Siddhartha Lal (1), Sumathi Rao (2), Diptiman Sen (1) ((1) IISc, Bangalore, (2)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nd HRI, Allahabad) Yue et al use this idea to derive the RG equations for an arbitrary S-matrix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wo semi-infinite wires... Let us briefly present the method of Yue et al. .... Yue et al then derive the RG equations for the S-matrix which is now considered to be a function of a distance scale L; they show that −ln(kd) in Eqs. (17-18) can effectively be replaced by dl, where l = ln(L/d). ..Yue et al show that the backscattering interaction governed by g1 leads to a logarithmic renormaliz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parameters g1 and g2 ; we will ignore that effect here since it plays no role to first order in the gi . I-V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ial conductance fluctuations of Au nanowires Authors: H. Mehrez, Alex Wlasenko, Brian Larade, Jeremy Taylor, Peter Grutter, Hong Guo In the rest of this section, we follow the interesting idea of the charging effect and analyze it in more detail to understand if this effect, which leads to channel closing53,54 can give rise to nonlinear I-V curves of atomic devices. To start, we follow the work of Yue et. al.71 by assuming a strong interaction and write the renormalize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个人分类: 科普|9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三个真实故事反映一种思维方式
热度 8 岳东晓 2014-1-12 03:34
有些人啊,总是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对外部世界进行定论,而且还对自己的这种狭窄的思维方式毫无自我意识。 (1)故事一 大学一年级放假,我坐火车从北京回家(湖南),途中在湖北某个地方靠站, 上来一女生坐在我旁边,闲聊起来,当然要互相介绍一下。发现她来自我们那个城市,在湖北某个卫生学校(大专还是中专)之类的上学, 毕业于我们那地方的一个非重点中学。我也自我介绍:一中毕业、北京大学物理系。听说我在北京,她立刻兴奋地说起一个她的一个高中同学,露出极为崇拜的 表情,说他从小如何如何厉害,现在在清华大学某某系,问我认不认识他。 我说当然认识。 这个女生说到:不知他现在在清华成绩如何?我说不知道,没有问过他。 女生挑衅式地反问到:“你敢问他吗?” 哈哈,我这才意识到,刚才这女生提那个“认不认识”的问题时的神态,就像某个明星的同学加崇拜者问其他人是否认识这个明星,而在崇拜者们的脑海中芸芸众生当然都应该仰望这个明星的。 这种反问,英文称为
个人分类: 小学启蒙|765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破解关于微波炉的传言
热度 5 8288 2012-12-23 19:17
本文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物理系退休的荣誉教授林多梁所撰。在我 以往曾经看过有关微波炉原理、功能及缺失等多篇文章中,這是一篇 最有 学理依据 、最 公正客观 而且最具说服力的好文章。 謹供諸君參閱。也許,未来不必再为使用微波炉时而心存恐惧。謹 與諸君分享。 ZFS 2012 年 11 月 9 日 破解关于微波炉的传言 在所有的家用电器中,人们疑虑最多的大概是微波炉。 微波 、 辐射这样的词总能引起许多人的恐慌,关于微波炉的可怕传说也就往往得到格外的关注。在这个闻癌色变 的年代, B 微波炉加热产生致癌物 更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成为广泛接受的信念 。 本文从微波炉为什么能加热食物入手,来介绍微波炉的特点,并解 析关于微波炉的一些传言。 微波炉为什么能加热食物 ? 让我们从水说起。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氧 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很强,所以水分子中的电子比较集中在氧原子那 一端,相应的氢原子那端就少一些。 整体来看,水分子的一端带着正电,另一端带着负电。 在化学上,这样的分子被叫做 极性分子 。 在通常的水中,水分子是杂乱无章地排列的,正电、负电冲哪个方 向的都有。 当水处在电场中的时候,正电的那头就会转向电场的负极,而带负 电那头則会转向电场的正极,即所谓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 。 如果是一个静止的电场,水分子们排好队也就安静下来了。 如果电场在不停地转,那么水分子就会跟着转,试图和电场保持一 顺儿的队形。 如果电场转得很快,那么水分子们也就转得很快摩擦生热,水的温 度就升高了。 电磁波就相当于这样一种旋转的电场。 用在微波炉上的电磁波每秒锺要转二十几亿圈,水分子们以这样的 速度跟着转,自然也就浑身发热,温度在短时间内就急剧升高了。 一旦微波停止,旋转电场消失,水分子们也就安静下来,它们的世 界也恢复清净了。 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并没有被微波改变。 不仅是水,其它极性分子也都可以被微波加热。 通常的食物中都含有水和其它极性分子,所以在微波的作用下可以 被迅速加热。 而非极性的分子,比如空气,以及某些容器,就不会被加热。 我们平常热完食物后觉得容器也热了,往往是被高温的食物 给烫热的。 微波加热,致癌吗 ? 因为微波是一种辐射,所以许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会致癌。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跟收音机、电报所用的电波、红外线以及可见 光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 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频率的不同。 微波的频率比一般的电磁波高,但比红外线和可见光低。 电磁波和可见光不会致癌,自然也就不难理解频率介于它们之间的 微波也不会致癌。 其实,只是指微波的能量可以发射出去,跟 X 光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辐射是不一样的。 X 光虽然也是电磁波,但是其频率要比微波高得太多,因而能量也高 ,而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会放射出 粒子 ,所以它们能让生物体产生癌变。 微波不会致癌,也不会让食物产生致癌物质。甚至,它还有助于避 免致癌物的产生。 对于鱼、肉等食物来说,传统的加热方式,尤其是烧、烤、炸等容 易导致肉变焦,从而产生一些致癌物。 2004 年发表的一篇科学综述介绍了这类致癌物的产生以及致癌性, 最后指出: 用微波炉加热可以有效降低这类 致癌物 的产生 。 微波炉,安全吗 ? 太阳光是比微波更高能的电磁波。 太阳光,安全吗? 微波的安全性跟太阳光一样,是否伤害人体取决于能量的强弱。 和煦的阳光让人舒爽,烈日暴晒则可以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 微波也是如此,既然能够加热食物,自然也能加热人体。 问题的关键在于:到达人体的微波还有多少能量? 科学家们已经为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找到了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最 小微波功率。 完好的微波炉,泄漏的微波功率距离伤害人体的强度还很遥远。美 国的规定是,在距离微波炉大约 5 厘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的功率不超过 5 毫瓦; 而我国的标准更加严格,是 1 毫瓦。 而且,微波的能量是按照距离的平方减弱的。 也就是说,如果 5 厘米处是 1 毫瓦, 50 厘米处就降低到了 1 %毫瓦,更是人畜无害了。 所以, 只要是合格的微波炉产品,使用中没有被损坏,就 不会 泄漏出能够伤害人体的微波来。 微波炉使用中的另一个安全疑虑是: 塑料容器释放的有害物质 。 的确,有些塑料在受热的时候可能会释放出一些有害的成分来。 FDA 测定了各种塑料容器在正常的微波炉中加热时可能释放到食物中的 有害物质的量,要求这个量低于动物实验确定的有害剂量的 1 %甚至 1 ,才可以标注为可微波加热 。 所以,那些合格的可微波加热的塑料容器是相当安全的。 当然,如果还是不放心,或者不相信厂家的标注名副其实, 改使用 陶瓷 或者 玻璃容器 也就心安了 。 微波安全事故从何而来 ? 煎炒烹炸涮,这些传统的加热方式安不安全? 至少,因为做饭,有人被烫伤了, 有地方着火了 。 FDA 说,他们接到了许多因为使用微波炉而受伤的报告 ! 不过, 这些事故都跟微波炉本身无关,而是使用不当造成的。 以下是最常见的两类事故: 液体过热 传统烧水的时候水会流动,到了沸点就开了。 而微波加热时水不流动,只是温度升高,有可能超过了沸点还不开。 但是这个时候的水温度已经非常高了,只要有一点儿扰动,就会猛 烈沸腾。 如果这个扰动是你去拿水的时候产生的,那么就会被烫得比被开水 烫得厉害。 越干净的容器,越干净的水,就越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故。 所以,为了安全,最好不要以身试法 。 其它的液体,比如牛奶、汤等,因为其中有别的成分,不容易过热 ,但是长时间加热也很容易爆沸而冲出容器。 并不是说不能用微波炉来加热这些食物,而是说要算好加热时间。 鸡蛋爆炸 微波炉不能加热鸡蛋,大概是一个常识了。 鸡蛋爆炸的原因有点类似于水的暴沸。 鸡蛋内部过热,压力很大,一旦受到外界干扰,压力便会释放出来 ,于是鸡蛋就爆炸了。 如果爆炸发生在鸡蛋进嘴的时候,大概就相当于在嘴中放炮了。 微波炉,能否替代传统加热? 微波炉非常方便快捷,但是对于烹饪而言,它有着先天的不足。 所以,尽管出现了许多所谓的微波炉食谱, 微波炉依然只是厨房的一个好帮手,而 难以 占据烹饪的主导地位。 许多食物的风味是把食物加热到相当高的温度才产生的,比如爆炒 、煎炸、烘烤等。在高温下,蛋白质与糖发生反应,碳水化合物变黄 ,一些香味物质分解出来这些是美味的来源,也是通常所说的火候关 键。这在传统的微波炉中是无法实现的。 一些新开发的高档微波炉,增加了热量对流和红外加热的功能,也 能够实现一些传统烹饪的需求,不过,价格自然也就很贵了。 微波炉加热的优势在于能够很快地把食物加热,所以擅长的是把已 经做熟的食物很方便地再次变热。 这样的加热一般 不足以杀死细菌 ,对于保存时间过长、有可能变坏的食物来说,微波炉加热就不能 保障安全了。 微波炉加热食物最大的问题在于受热不均。 微波炉不加热空气,直接加热食物,这是它的能源效率高的原因。 但是它并不是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从内向外加热,它也是从外向内 加热的。 只不过与传统的加热方式相比,微波的穿透力强一些,能够直接加 热到几厘米深的地方。 而传统的加热是从表面逐渐向内,外层的温度永远比内部高。 因为微波能达到的地方升温很快,不能穿透的地方升温慢,所以内 外的温度差别可能会非常大,这在化冻食物的时候尤其明显。 因为液态的水在吸收微波能量上远远比冰要高效,所以外层最先化 开的部分进一步高效地加热, 而内层只能依靠外面被加热部分的热量慢慢往内,如果用微波炉的 常规加热功能来化冻的话,可能外层的已经熟了但是里面还冰冻着。 在多数的微波炉都有专门的化冻功能对传统的微波炉来说,实际上 就是加热一下,停一下,让外层的热量有时间往内加热。 总的来说,关于微波炉致癌 、 产生有害物质的说法都是谣传。 虽然微波炉很难帮助我们做出很美味的食物,但是它所带来的方便 快捷,是它的巨大优势。 对于老人和小孩来说,用微波炉来热菜热饭,還是要比电炉或者煤 气灶安全的多! 微波炉的电路电气原理 http://www.tudou.com/v/s_S88d2vaRU/resourceId=83388254_04_02_99tid=0/v.swf 微波炉工作原理 http://www.tudou.com/v/TyQ4UNljQgo/resourceId=83388254_04_02_99tid=0/v.swf
个人分类: 网络文摘|14479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9 17:58 , Processed in 0.043437 second(s), 1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