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鲁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鲁迅真的不抗日吗
他乡异客 2016-4-20 10:51
鲁迅真的不抗日吗 众所周知,鲁迅在日本学医期间,正是学校公然放映日本人枪杀中国人的电影,以及电影中围观的中国人的麻木不仁而悲愤不已,中国学生受到校方干事的无礼刁难,进而促成和增强了鲁迅弃医从文,立志文艺救国的信念,成为鲁迅人生道路的转折点。 鲁迅有关抗日的作品主要有:《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问题》、《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萧红作生死场序》、《三月的租界》以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在《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萧红作生死场序》两篇文章中,鲁迅积极为青年作家的抗日文学作品作序,对田军、萧红的两部长篇抗日小说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积极的评价。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在病中,面对“九一八”事变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的失败阴影,国内甚嚣尘上的悲观论调,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文中说道: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问题》一文中,鲁迅写到: “……但我在这里,有些话要说一说。首先是我对于抗日的统一战线的态度……然而中国目前的革命的政党向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那理由就因为我不但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中国人,所以这政策在我是认为非常正确的,……其次,我对于文艺界统一战线的态度。我赞成一切文学家,任何派别的文学家在抗日的口号之下统一起来的主张。……我以为文艺家在抗日问题上的联合是无条件的,只要他不是汉奸,愿意或赞成抗日,则不论叫哥哥妹妹,之乎者也,或鸳鸯蝴蝶都无妨。……因为我们的抗日人民统一战线是比法国的人民阵线还要广泛得多的。……我以为应当说:作家在“抗日”的旗帜,或者在“国防”的旗帜之下联合起来;不能说:作家在“国防文学”的口号下联合起来,因为有些作者不写“国防为主题”的作品,仍可从各方面来参加抗日的联合战线, 即使他像我一样没有加入“文艺家协会”,也未必就是“汉奸”。“国防文学”不能包括一切文学,因为在“国防文学”与“汉奸文学”之外,确有既非前者也非后者的文学,……我以为在抗日战线上是任何抗日力量都应当欢迎的,同时在文学上也应当容许各人提出新的意见来讨论,“标新立异”也并不可怕;……如果它是为了推动一向囿于普洛革命文学的左翼作家们跑到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前线上去,它是为了补救“国防文学”这名词本身的在文学思想的意义上的不明了性,以及纠正一些注进“国防文学”这名词里去的不正确的意见,为了这些理由而被提出,那么它是正当的,正确的。……” ; 在《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一文中鲁迅写到: “……因此,新的口号的提出,不能看作革命文学运动的停止,或者说“此路不通”了。所以,决非停止了历来的反对法西主义,反对一切反动者的血的斗争,而是将这斗争更深入,更扩大,更实际,更细微曲折,将斗争具体化到抗日反汉奸的斗争,将一切斗争汇合到抗日反汉奸斗争这总流里去。决非革命文学要放弃它的阶级的领导的责任,而是将它的责任更加重,更放大,重到和大到要使全民族,不分阶级和党派,一致去对外。……因为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人人所共的问题,是民族生存的问题。所有一切生活(包含吃饭睡觉)都与这问题相关;例如吃饭可以和恋爱不相干,但目前中国人的吃饭和恋爱却都日本侵略者多少有些关系,这是看一看满洲和华北的情形就可以明白的。而中国的唯一的出路,是全国一致对日的民族革命战争。……” 一九三七年,延安在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时的主题就是“鲁迅与抗日”。另巴金亦著有《鲁迅与抗日战争》一书 。 2013年10月25日
个人分类: 评论|4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再谈鲁迅
热度 3 炎黄之子 2013-10-25 19:30
读了微博关于鲁迅的讨论之后,再整理一下我对鲁迅的看法 1, 我是鲁迅的崇拜者,我的思想也有很大部分受鲁迅的影响。早年的时候,我几乎读了所有能找到的鲁迅的作品。以前从未想过鲁迅和抗日这件事直到 10多年前。之后,我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查寻些有关的信息。2005年后有人用极端的观点来贬低鲁迅是不正常的。鲁迅曾被高高地供着,又被说的一无是处,这 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真实的鲁迅。我认为鲁迅就是鲁迅,是那个时代的人,是一个正常的人,不是神!他有他的伟大也有他的卑微。公正地评价他 的一生对我们真正了解他和客观地看待历史,历史人物的历史局限是有帮助的。我不想用盲目的热情来代替理智的思考,也不同意鲁迅是日本人的乏走狗的极端言 词。 我认为鲁迅对抗日的态度早期是消极和旁观者的心态,后来转变为积极和参与(他变化的原因我不清楚)。通过对鲁迅抗日的态度的追溯使我认识到,尊重和学习他人是必须的,盲目地崇拜任何人都是幼稚的。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鲁迅的这篇文章是九一八事变3年后写的,针对当时的政府和社会的一些名流。文章指出中华民族仍有许多“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 人在, 但细读哪里有驱除日寇复我中华的字样?这篇文章是反政府远大于要抗日!毛泽东支持鲁迅很大原因是因为鲁迅反对国民党政府。 过分解读任何文章以支持和抬高作者的形象是不适宜的。 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 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 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 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那,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 去了自信力呢?在同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予以有力的驳斥,文章指出中华民族仍有许多“埋头苦干”、“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在,而这些人正是民族的脊梁 3, 鲁 迅有关抗日的作品主要有:《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问题》、《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田军 作八月的乡村 序》、《萧红作 生死场 序》、《三月的租界》以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有人根据这些言论说鲁迅是坚决抗日的。但想想作为一个职业文人,他每天写作, 5 年的 时间,所有的抗日言词不过几页纸,你信吗?再读读鲁迅日记,那是他内心的独白, 民族的生死存亡在他心里又有多少?他的匕首和投枪有几个是指名道姓地扎在日寇身上。 最后, 鲁迅是中国划时代的文学家,批判家;是反封建,反北洋军阀,反国民政府的 的伟大斗士;是共产党的支持和同情者。 但鲁迅不是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也不是抗日先锋。
个人分类: 随笔|3927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鲁迅的抗日文章是谁写的?
热度 1 岳东晓 2013-10-25 10:32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问题》与《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等两篇明确抗日的文章为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冯雪峰在鲁迅病重垂死时拟稿。 其余文章《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萧红作 生死场序》、《三月的租界》以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根本没有抗日内容。 异客举出鲁迅的几篇作品试图证明鲁迅不是日本人的狗,他是抗日的。具体列举的文字有:《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问题》、《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萧红作生死场序》、《三月的租界》以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几篇文章的时间与内容。 我与炎黄之前在微博中的讨论中已经涉及到《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问题 》。这是1936年8月由 馮雪峰拟稿、鲁迅补充修改而成的对 徐懋庸 一封信的回应 , 当时鲁迅已经病重不起,生命只剩两个月, 因此并非完全是鲁迅的文笔。该文明确表示支持抗日阵线,可以说是鲁迅所有文字中支持抗日最明确的。但在此之前鲁迅已经被人称为汉奸,因此在压力之下鲁迅发表这类言论即使说明他在生命的最后有所转变,也不能改变他之前媚日的历史。 《 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 》时间是1936年7月,其中写道:“目前中国人的吃饭和恋爱却都和日本侵略者多少有些关系,这是看一看满洲和华北的情形就可以明白的。而中国的唯一的出路,是全国一致对日的民族革命战争。” 同样这也是1936年的文字, 而且也是 馮雪峰拟稿的 。而且请注意的是,此时的鲁迅已经病重,生命只剩下三个月。 在此之前,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累累,鲁迅对日本没有半句指责 ,对抗日将士、抗日青年倒是极尽挖苦。 《 三月的租界 》的时间是1936年5月,里面完全没有涉及日本的内容,完全谈不上什么抗日。 《 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时间是1935年3月,也根本没有明确抗日的内容,只是提到中国历史上被外族征服的事情,写得很隐晦。《八月的乡村》是描写抗日游击队打日本鬼子、打汉奸的故事,田军请鲁迅为抗日小说作序,鲁迅却不说半句支持抗日的话。这是什么思维? 《 萧红作生死场序 》应该是1935年左右写的。萧红这本小说描写东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悲惨的生活。鲁迅做的序却完全不痛不痒,根本没有任何指责日本的内容,根本没有提到日本。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成文时间1934年9月,没有任何针对日本的内容。 由上可见,鲁迅明确表示支持抗日的文字只是出现于1936年7月之后,也就是在他去世前、病重的3个月。鲁迅之前的文章针对日本的内容,目前只发现 媚日、亲日的汉奸文字 。 我们可以基本结论,在鲁迅长期被称为汉奸之后,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才表示了对抗日的有限的支持,而且两篇支持抗日的文章还都是由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冯雪峰拟稿 。可以说是中共强拉着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鲁迅抗日。不能不说中共为民族大义用心良苦,但更突显鲁迅之媚日冥顽不化。 至于鲁迅死后,其他文人借他的名气抗日当然无可指责,但这都不是鲁迅本人抗日的证据。
个人分类: 历史|5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鲁迅之死
热度 3 岳东晓 2013-10-25 00:55
鲁迅跟张学良一样都是宣传的产物。两个人都被描写成了民族英雄,鲁迅还成了大文豪、大思想家(其实大多是浅薄的骂骂咧咧、尖酸刻薄)。实际上张学良是个懦夫,鲁迅接近汉奸。两个人之所以被美化,是因为他们跟蒋家是对头,而且支持中共。这种美化包括掩盖某些关键历史事实。 比如说,鲁迅的媚日言论,以前你就很难看到,只看到他那些反北洋政府、反国民党政府、反孔的东西。但你如果看到了鲁迅的媚日言论,就 只能结论这是日本人的一条乏走狗无疑。 在鲁迅的一封书信中,他提到自己被称为汉奸,并且进行了辩护。为什么被称为汉奸,被谁称为汉奸?我们应该面对这个问题。 张学良呢?过去的宣传干脆把不抵抗的责任推给蒋介石,说不抵抗是蒋介石严令的。实际上,当时南京政府对奉系军阀根本没有实际控制,张学良只是名义支持中央政府,张学良后来自己承认,不抵抗令是他自己下的,目的是让国际社会明白,责任在日本。 承认鲁迅媚日、张学良不抵抗,只是回归历史的真实。现在也不再需要鲁迅与张学良了--以前利用他们是用于反蒋,现在蒋家王朝早没了,所以只管很批鲁迅媚日、张学良孬种。 回归到鲁迅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纯粹文人,没有其他的显著社会活动,因此对他的判断可以完全根据他写下的文字。其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字包括:(1)阿Q精神;(2)人血馒头;(3)中国几千年都是吃人的历史,仁义道德之间写的是吃人二字,有没有没吃过人的中国孩子;(4)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5)认真的日本人杀不认真的中国抗日青年,中国青年活该倒霉。 鲁迅的文化程度不过是在日本的语言学校预修了两年日语,随后在一个医学专科学校读了一年就辍学了,而且成绩基本处于及格边缘。因此,其智商一般,其教育程度低于大学本科。我们对任何人的言论都不能盲目相信,也不能简单否定。对鲁迅这样对日本文化深度折服而对中国文化极为厌恶的智力平庸的人物,更应审慎对待,不能因为长期的宣传而对其神化。必须学会具体客观而理性的分析。 我举几个例子。汪精卫大家都知道是汉奸,但是他也是坚定的反封建的革命者。因此,在中国过去的封建社会,反封建与汉奸并不矛盾,而是在一个人思想中可以同时并存。 孙中山大家都知道是推翻满清的元勋之一,三民主义的创始人,但当年为了获取日本的支持,他曾经许诺向日本出卖满蒙广阔的国土。现代的新左派有着强烈的原教旨布尔什维克主义倾向,但其地缘政治的纲领却是联日抗美,联日是其核心。 反封建是一种阶级政治理念,而亲日汉奸思维是一种民族自卑理念,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可以有四种组合,那就是:(1)反封建的汉奸;(2)封建的汉奸;(3)封建的抗日者;(3)反封建的抗日者。 革命是指试图推翻现有政治制度。因此汪精卫的反封建是革命性的。汪精卫是反封建的汉奸的典型例子;投靠日本人的地主是封建汉奸;那些积极抗日的地主是封建抗日的典范;而中共大部分则是革命的抗日者。 具体到鲁迅,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态度从各个方面审视其思想。对其中有进步意义的,予以赞扬与肯定;对其中媚日的、丧失民族自尊的内容,予以坚决否定;对其缺乏论证的断言,予以忽略。 鲁迅死于1936年。据其儿子讲,是因为日本医生发生误诊,导致没能及时治疗病情恶化。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 但是对于迷信日本人、蔑视中国医学为骗人的鲁迅来说, 当然只能求助于日本医学了。 他既然选择日本医生,就应该相信日本人的认真精神,他本人应该死得无怨无悔。
个人分类: 历史|64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鲁迅唯一根据自己专业知识做出的结论
热度 3 岳东晓 2013-10-24 08:05
在学术上,鲁迅据说也写了不少东西,但我看大部分都是没有什么依据的胡扯。不过,有一个结论倒是根据他的专业知识做出的。 先交代一下鲁迅的专业背景。 鲁迅生于1881年,1902年,21岁的鲁迅东渡日本,先学了两年日语,然后在1904年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其成绩如下:解剖学59分(没及格),生理学63.3分(注),德语、物理、化学均为60分。成绩虽然不是很突出,这种专科学校估计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卫校,但那个时代嘛,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加以藐视。学物理本来就需要一定智商,60分也算及格了。解剖学虽然没有及格,但稍微近似一下也算及格了。所以,鲁迅算 是中国现代医生的前辈级人物。 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国,后来被聘为北师大讲师。1915年,陈独秀等创立《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鲁迅作为东洋留学生先是不屑一顾,但后来《新青年》影响扩大,鲁迅也开始投稿了。1918年,37岁的鲁迅开始在《新青年》上连载小说,后来被编辑成《呐喊》一书。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小说(对此我表示怀疑,《水浒传》不算白话?)。也许白话定义我没搞懂,这个且先不管。 在《呐喊》的序言中,鲁迅以北师大讲师、留日医学高才的身份写了一句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话:【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不是说某某中医是骗子,而是泛指所有中医。而且骗子的含义不光是不诚实,而且是会主动诈骗,乘人之危赚取钱财的。 本人对医学一无所知,就算遇到个别庸医,也顶多只能说自己运气不佳,碰到骗子了,不可能做这么个中医都是骗子的结论。 鲁迅是医学专业,说话自然是根据其专业知识有其依据。 注: 根据网上资料,1994年日本人重新核对了一下鲁迅当年的成绩,发现日本教授藤野先生算错了 ,生理学少算了1分多,应该是65分,鲁迅如果得知,是否还会钦佩日本人认真呢??
个人分类: 历史|5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鲁迅为什么是丧家的日本人的乏走狗
热度 3 岳东晓 2013-10-23 09:39
楚楚,你对鲁迅的文字的解读是一厢情愿的加入了你自己对鲁迅的情感。本来我对鲁迅应该是很尊重的,鲁迅的某些文字我们都会背。但是一旦发现鲁迅对日态度这个巨大的问题之后,是否受先前形成的成见而影响判断是能否面对现实的重要标志。有人可能觉得理科思维不近人情,怎么否定鲁迅呢?课本里不是说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么?理科思维不是如此,一旦证据表明鲁迅是日本人的走狗,那么必须面对这个历史真实。否则就是生活在欺骗虚假之中。 我的文章列举了鲁迅的种种媚日辱华的劣迹。包括但不限于 1)从1909年到1936年,面对日本的侵略毫无指责之意,从未有任何抗日行动或者言论,只有歌颂日本的言论; 2)说抗日青年被杀不是日本人残酷,而是日本人认真,而中国人不认真,活该倒霉; 3)对抗日阵亡的将士幸灾乐祸; 4)潮笑爱国学生抗日是死得跟蚂蚁还不如; 5)否定19路军在上海的英勇抗战。 具体到鲁迅指责被杀抗日青年活该倒霉。鲁迅相关文字如下 【昨年东北事变(注:918事变)详情我一点不知道,想来上海事变诸位一定也不甚了然。 我是正在所谓火线里面,亲遇见捉去许多中国青年。捉去了就不见回来...东北事起,上海有许多抗日团体,有一种团体就有一种徽章。这种徽章,如被日军发现死是很难免的。然而中国青年的记性确是不 好...每人有一个徽章,可是并不一定抗日,不过把它放在袋里。但被捉去后这就是死的证据。还有学生军们,以前是天天练 操,不久就无形中不练了,只有军装的照片存在,并且把操衣放在家中,自己也忘却了。然而一被日军查出时是又必定要送命的。 像这一般青年被杀,大家大为不 平,以为日人太残酷。其实这完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 。。。日本人一看见有徽章,有操衣的,便以为他们一定是真在抗日的人,当然要认为是劲敌。 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 。】---《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 1931年918事变,日本占领东北,连美国人都坚决反对,宣布所谓史丁生原则不承认日本对中国东北的非法占领。鲁迅却轻描淡写说他一点不知道详情,爱憎分明的他没有任何厌恶憎恨情绪的流露,这至少表明这件事情上他对日本人是没有否定态度的。在随后的文中,鲁迅说“东北事起, 上海有许多抗日团体”, 这表明918事变之后,上海居民具有相当的抗日意愿,鲁迅并不是完全宅男,不知窗外之事。对918事变引发的抗日,鲁迅没有表现任何正面的支持,甚至没有任何同情。 事实上,在后来的文章中,鲁迅还赞赏了日本在满洲的统治。 鲁迅当时跟日本人走得很近,他在上海亲眼看见中国青年被日本人抓去,然后杀害。日本人杀害中国青年的理由仅仅是因为有穿军装的照片之类。你说优秀的中国青年就这样在自己的国土上被日本鬼子杀害了,年青的生命因为爱国被外民族残酷剥夺,白发人送黑发人,即使是没有什么爱国心,只要有点基本的良知,能不痛心吗?对此,鲁迅描写了旁人的态度:【 像这一般青年被杀,大家大为不 平,以为日人太残酷。】这是正常的情感。 鲁迅却立刻替日本鬼子辩护:【 其实这完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 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想想看,如果被杀的青年如果是你的亲人,结果有这么个留学日本回来的文人替日本鬼子辩解,并且说被杀者活该,你会怎么看?你会觉得这个留日文人的是在仇恨日本侵略者,激励你认真抗日?? 鲁迅为什么目睹中国青年在自己的国家被日本人杀害却如此冷血、尖刻?是因为他文风如此吗?不是!对比 《记念刘和珍君》那悲愤激烈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有相当强烈的脾气的,而且在《纪念》一文中没有对刘和珍有任何挖苦之言,完全是作为烈士描写。但这个脾气一碰到所谓“认真”的日本人就完全变了,杀人的日本侵略军成了认真的高素质的,被杀的被列入不认真而活该被杀。 到底是谁在试图断章取义,替鲁迅涂脂抹粉呢? 如果楚楚你要分析,请综合鲁迅这一段言论的上下文给出合乎情理的解读。而不是只挑出一两句。 另外记住我说过的一点:新左派即联日派。 新左派必然与反华势力合流。 不要被新左派的伪装所迷惑。新左派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内在威胁。
个人分类: 中日关系|7618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梅花开了——悼鲁迅
楚楚 2013-10-21 21:02
梅花开了 ——悼鲁迅 楚婉苓 梅花开了 于腊月初晓 三分梨白 两分桃红 一缕香魂 梅花开了 当冷雨乱枝头 三分彷徨 两分悲凉 一声呐喊 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得 塑一代英魂远比立一块丰碑要难 迷茫的魂终会在沉默与彷徨中觉醒 醒悟的魂以笔为剑刺向民族的劣根 忠诚的魂以血为盟荡我中华之浩然 坚强的魂在辱骂声中昂扬铮铮风骨 每一块丰碑都曾轻易被历史风化 每一段历史又都饱受鲜血的洗礼 而我悠悠的中华魂啊 于锋芒中如此庄严、美艳 梅花开了 梅花开了 天籁不喧,至烈无声
1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还鲁迅真实面目(ZT)
热度 3 炎黄之子 2013-10-21 18:09
大凡圣贤大哲,都免不了要被时人和后人利用,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被时人、后人 “利用”的贤哲,他的作品、他的人格、他的精神成为人们永久的话题。由于对鲁迅的敬爱,“捧杀者”有之;而出于学术研究的不同角度,或出于其它一些不便言明的原因,“棒杀者”亦有之。不管持两种态度者各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这些言论不可避免的对于普通读者正确解读鲁迅作品,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中正确理解鲁迅作品造成了不良影响。 目前普通读者大多谈鲁迅作品而色变,中学生更是因为读不懂鲁迅作品而避之犹恐不及;然而很多中学语 文老师也是如此,自己就没有把鲁迅读懂,把鲁迅当毒药,自己喝不下去,就逼着学生喝,学生自然产生反感。 要正确解读鲁迅,其关键还在于“知人论事”四个字,鲁迅在评价《三国演义》时说“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许他自己不会想到自己早已被人们“神化”甚至“妖化”; 而中学语文教学中把鲁迅圣人化、神化的现象至今没有彻底改观。在这种现状下,要正确理解鲁迅、解读鲁迅作品就是天方夜谭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把鲁迅“拉下”神的祭坛,把他“人”化,还原其作为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他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就会具有人性的所有特点,在他的作品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但也无须回避他人性中的弱点,甚至是缺点。 他的作品中闪耀着了智慧的光辉,他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对国民性弱点的冷静鞭辟,显示了他睿智的眼光;他的作品具有匕首的锋利、投枪的力量,他对封建思想的深刻批判,对卖国者的无情揭露,彰显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志;他的作品充满了爱的期冀,他对弱者的同情、对孩子的期望,体现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他的作品流露了爱国的情感,他对志士的赞颂、对殖民者的憎恨,都践行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情怀。 鲁迅是伟大的献身者,是无私的殉道者。他所殉之道质在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同时他也没有忘掉自己的解放。他并没有像朱熹、王守仁说的那样视小我为盗贼,把 “ 气质之性 ” 纯粹当作 “ 天地之性 ” 的副本,而把“气质之性”作为人的解放的重要因子。他不避讳对自己生存权利的捍卫,更不避讳对自己生存质量、生存情趣的追求,他更有生的彷徨、爱的苦恼。他在出版最圣洁的《两地书》的时候,也毫不讳言 “ 为卖钱而作 ” ;他已有妻室,却与许广平堕入爱河;他为幼年毁坏兄弟的风筝而难以释怀,为与周作人的矛盾而讳莫如深;这就是一个具有生活情趣的另一个鲁迅。 作为一个人,鲁迅也有性格的弱点,甚至是缺点,而这大概和他童年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探讨人的无意识方面卓有成效的精神阐明学派告诉我们,个人的童年经验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索。童年经验对于个人的心理倾向和特点的形成是至为重要的环节。一个人在童年时对环境中的人、事或物的体验,多半会影响他成长后的政治观念、职业选择、生活方式等。鲁迅童年的家庭变故、求学经历,成就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坚强、克己、自立、深刻的优良品质,同时也造就了他偏执、压抑的性格弱点。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中医深恶痛绝;他批评胡适,而忽视了胡适在文化上、思想上贡献;这些未免显得有些偏激。他冷漠朱安,则很难说不是在逃避责任,并实施家庭冷暴力。甚至有坊间传闻他与周作人兄弟阋于墙是因为其觊觎弟媳之色(姑妄听之),如若属实,这未免有性压抑之嫌。(当然只有这兄弟二人才了解其中原委,笔者之所以采用坊间传闻,并比意味着这是事实,也不意味着笔者信以为实,其目的只是让人们从更多侧面去了解、去解读鲁迅。) 这就是鲁迅,一个伟大而又不忘平凡本色,睿智而又处处偏激,高尚而又偶尔表现出猥琐的鲁迅。我们不应只看到鲁迅头上的光环,而盲目提升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也不应因为他的某些弱点而否定其在文学、文化、思想领域的崇高地位。对于鲁迅,我们应该因其成就而敬畏,因其人性特点(包括弱点)而喜爱,也许这才是理解鲁迅、解读鲁迅作品的正确态度。
个人分类: 史海寻踪|465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我们需要真实的鲁迅——祭周海婴 (ZT)
热度 4 炎黄之子 2013-10-21 17:57
  周海婴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周海婴是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儿子,出生在上海,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他1952年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参加工作,曾任广电总局干部。(4月7日《中国新闻网》)      周海婴驾鹤西去,有网友幽幽而言,“(鲁迅)先生断绝了他和这个世界最后的一点关系”。也许这番表达不够精确,但还是让人有些凄然而叹惋。不过,周海婴或可安然离去的是,他遵从父亲遗愿,并未做空头文学家,成了与文学不搭边的无线电专家,而且他“靠自己的努力穿衣吃饭,既没给父亲丢脸,也没硬要去沾他老人家的光”(周海婴语)。      做名人难,做名人之后也难。有的名人之后,惯于啃爹,恨不得在脑门上刻上老爸老妈的名字,从此招摇于世、一招鲜吃遍天,但这样的啃爹,相当于坑爹,多为时人鄙视。纵观名二代,让人看得起的不多,周海婴应该算是一个。周海婴这一辈子,除了长期从事他所感兴趣的专业工作,就是拂去埋在鲁迅身上的尘土,还原父亲的本来面目,在真相稀缺的时代,这是吃力不讨好,却注定受人尊敬。      周海婴的还原分为三部分,其一,去脸谱化。长期以来,鲁迅被塑造成面目冷森、横眉冷对的斗士,殊不知他是一位多性情的文学家。“知否兴风长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在孩提时代的周海婴眼里,父亲是慈祥的、和蔼的,是有血有肉的,是爱开玩笑、非常幽默的。表面上,这副面容是老来得子的鲁迅,呵护唯一儿子的真情流露,而实际上,鲁迅对身边人也是如此,正如周海婴所称,“我问过我母亲、叔叔,甚至于和我父亲见过面的一些朋友,他们都没有看见过我父亲生气的样子,更不要说什么拍案、横眉冷对。”      其二,去工具化。鲁迅是谁?相信不少人脱口给出一个答案,但在周海婴看来,这是一个艰难而沉重的追问。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面目全非”,他被赋予了光怪陆离的油彩,贴上了非同一般的标签,这让周海婴陷入了不安与困惑之中。周海婴甚至有些“抱怨”,在20世纪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地“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了,一个已经“阶级斗争化”了的鲁迅,一个除了用“战士”这个名词来说明以外就找不到词汇来说明的鲁迅。      周海婴的抱怨令人共鸣,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乃至于50后、60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鲁迅,即作为战士的鲁迅,即革命家排在思想家和文学家之前的鲁迅,即单一化、脸谱化的鲁迅,而这,离真实的鲁迅相差甚远。鲁迅,首先是作为文学家而存在。凸显一方面,削弱一方面,实际是“肢解”鲁迅、模糊鲁迅和消费鲁迅,即便神化鲁迅、圣人化鲁迅,也是对鲁迅的不尊重,是将鲁迅工具化,正如周海婴所称,这个“意识形态化”了的鲁迅体现更多的实际上是一种实用价值,而他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则被大大地简化了。      其三,去垄断化。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很难,不仅受到既有定论的束缚,还受到鲁迅研究界的阻力。鲁学一度是显学,靠鲁迅吃饭的人多了去也,还原鲁迅、阐释鲁迅、丰富鲁迅,不是一般人都能做的,也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的,在研究界谁把握了解释权,谁就拥有话语权,谁也就有了利益。简言之,谁垄断了阐释鲁迅的权力,谁就有了看不见的种种利益。      鲁迅之孙、周海婴之子周令飞曾深有感触地说,鲁迅研究界的水很深,“水深就是说你看不到底,而且很浑。很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也慢慢形成一些流派、山头、小集团,也有些人在研究过程中,目标、出发点并不很正确,很多人一辈子无私奉献给鲁迅,但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走到了瓶颈,牵扯到政治、意识形态,牵扯到各种人的不同理解,有禁区。”连鲁迅后人都感到鲁研界的水很深,因水深而感到无奈,这不能不令人怅然,更让人感到还原鲁迅之难、之必要性和迫切性。      从撰写著作《鲁迅与我七十年》,到出版母亲许广平完整记录鲁迅一生的《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从马不停蹄地作还原性演讲,到“祥林嫂”般重复常识、呈现真相,周海婴走的是一条艰辛的求索之路。这条路于其本人、其家族而言,是为了求得一种内心的平静,是“拨乱反正”;于我们这个民族而言,则是一种提醒,再也不能过度消费和工具化文学巨擘了,历史毕竟不能也不容遮蔽、夸张和修葺。      鲁迅在《三闲集》里说过,不虞之誉,也和不虞之毁一样无聊。过誉不妥,过毁也不妥,我们需要真实的鲁迅!
个人分类: 史海寻踪|4297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鲁迅为什么哑巴了?
热度 2 岳东晓 2013-10-21 11:31
很多人可能历史概念不清。我把鲁迅的背景稍微介绍一下。鲁迅是在青年时期留学日本。1909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当时28岁。 留学日本时,倭寇在中国也干了不少坏事。我们暂且假定鲁迅在日本时,惧怕鬼子凶残,不敢吭声,可以理解。从他回国到死亡(1936年10月),日本对中国犯下如下罪行(部分): * 1915年,“二十一条” * 1918年,日军进入中国东北,侵占铁路 * 1925年,日本人开枪打死上海工人 * 1926年,日军炮击大沽炮台 * 1928年,日军制造济南惨案,打死中国人1000多人,攻占济南;同年6月,日军炸死张作霖; * 1931年,918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张学良不予抵抗),残酷对待东北人民; * 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19路军英勇反击); * 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察哈尔及河北省大部; * 1936年,日军基本完成对华北的占领 这个期间鲁迅写了不少文章,但面对日本人一次次的罪行,鲁迅却毫无例外的哑巴了。 就算鲁迅留学日本深知鬼子凶残,担心性命不保,即使在中国还是怕日本鬼子,不敢使出他绍兴师爷损人的笔杆子指向日本皇军,当时中国抗日情绪那么高涨,鲁迅稍微婉转地损一下不抵抗将军张学良或者表示一下对19路军英勇抗战的敬意总可以吧? 他没有, 倒是有一些讥讽抗日青年的文字 。 鲁迅的文字可以有三种理解,都是符合逻辑的 (1)针砭中国传统目的是刺激中国民众;(2) 日本人的走狗思维,民族自卑导致逢中必反;(3)两者兼有。
个人分类: 中日关系|56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新鲁迅新文学
热度 8 稻草 2013-10-21 10:33
我们毫不讳言学习牛顿与爱因斯坦, 因为我们需要科学, 有科学, 就有希望。 我们毫不讳言学习美国的政治制度的先进成份, 因为我们需要先进的制度, 有了先进, 创新就有了希望。 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 鲁迅受到攻击, 其实, 这早已经是它们的预谋, 这个它们是封建主义, 它们却已从背后走向了前台。 三十年的改革沧桑, 沧桑的是女性尊严的践踏, 沧桑的是工农权力化整为零,沦为它们口中的“底层百姓”, 沧桑的是人民的权力成了官员权力的分赃,人民成了“屁民”。 封建主义已然泛滥成灾。 这就对了,鲁迅成了焦点, 开战吧,同胞们。 我们需要鲁迅, 新的鲁迅, 新的斗士, 新的文学, 我们需要打开一片新天, 我们要 重现中华先进政治文明的光芒, 我们需要重生, 而不是折回封建, 我们要的就是复兴中华。 复兴中华, 复兴中华, 复兴中华!
个人分类: 原创诗歌|3525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民族魂,鲁迅 (ZT)
热度 5 炎黄之子 2013-10-21 05:20
民族魂,鲁迅 (ZT)
“ 民族魂”--鲁迅   1、   1936年10月19日凌晨,上海。一颗巨大的长庚星划过夜空,最后的光明消失了,巨星陨落!酣战了一生的鲁迅没有来得及看到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光明,永远地合上了他那浓眉下面睿智深邃的美丽双目,安息了!   19日下午三时,先生遗体移至万国殡仪馆。20日上午至22日上午,上海156个团体近万名群众前来瞻仰先生的遗容。作家、教授、学者、工人、学 生……络绎不绝。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联上写着:“民族之光”!上海丝厂的工人送的挽联上写着:“我们的朋友”。一位身背书包的小学生哭着要看一眼这位要 “救救孩子”的伟人的遗容。   22日下午,虹桥万国公墓。墓的上空立着一幅横幅:“丧我导师!”   在凄绝的哀乐、哀歌和啜泣声里,上海民众代表王造时、沈钧儒、李公朴将一幅白底黑字的锦旗覆盖到鲁迅的灵柩上,锦旗上是沈钧儒题写的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民族魂!”……   “民族魂!”鲁迅啊,鲁迅!这不是你自封,这是20世纪有良知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劳动大众对你一生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总结和褒 扬!你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的民族是“垃圾”,相反,你以火一般的激情歌颂那些“民族的脊梁”精英和劳动大众!你只是对我们民族的某些劣根性痛加揭露,目的是 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提高民族素质!你当之无愧“民族魂”!中华民族之魂!   可如今,竟然有人说你不配!竟然说你“盘踞着‘民族之魂’的无上荣誉,无异于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恶意亵渎。”竟然说:你在“‘民族之魂’的圣殿里”是那个人“迄今为止知道的最荒唐甚至无耻的神话!”   先生生前遭到的所有咒骂,没有如此之甚!先生死后遭到的所有诅咒,也是惟此为甚!   “日本人侵略东三省,只是作为主子来‘膺惩’中国政府和民众。这简直就如同放屁无异了!我几乎从鲁迅那撇骄横的胡须里看出了十足的东洋味。”   哦,先生,你生前,即使是想致你于死地的你的最凶恶最阴险的敌人,也没有发出这样恶毒而下流的咒骂;想不到,在你死后60多年了的今天,你的不屑子孙竟然对着你的在天之灵如此快意狞笑地狂吠恶骂!搅得你的灵魂不得安宁!   中国现代就出了这么一个鲁迅,不能随便让人给糟蹋了,所以不能不说几句了。   2、   “鲁迅向来以泼辣而著称,他骂过的人太多,因而受牵连者也众。”   是的,鲁迅先生骂过人,而且骂过很多人。但他是为什么骂,怎样骂,别人又是怎样骂他的呢?当时在《新月》第三卷第九期上,梁实秋一连发表三篇文章骂鲁 迅:“革命我是不敢乱来的,在电线子上写‘武装保卫苏联’我是不干的。”(《答复鲁迅先生》)“如何可以到某某党去领卢布,这一套本领,我可怎么能知道 呢?”(《资本家的走狗》)“这篇小说的作家已于1920年2月14日下午七时随同鲁迅先生发起‘自由运动大同盟’。”(《无产阶级文学》)梁实秋不断暗 示鲁迅是“共产党”,是“领取苏联卢布”,或是“自由运动大同盟成员”等等,这不是居心叵测吗?虽非告密,却是在客观上提醒国民党统治者,企图用国民党法 西斯统治的权力和屠刀来消灭鲁迅。难道鲁迅还不该对这样的阴险论敌拍案而起怒发冲冠吗?骂梁实秋是“资本家的乏走狗”,我看绝对是骂轻了!   吾国有些文痞之“乏”,实在是很可恶的,不管是历史上的梁实秋还是当今的和梁实秋一路货色的家伙!   鲁迅还骂过王平陵。鲁迅用笔名写了一篇短文《不通两种》,批评国民党的御用报纸刊登的新闻“不通”。王平陵马上站出来写了《最通的文艺》,先揭发了那 个笔名就是鲁迅,接着说:鲁迅既然认为报纸上的新闻不通,那一定是说“恭颂苏联”才是“最通的文艺”了。这一发挥也包藏了阴险的无耻祸心:三十年代“恭颂 苏联”,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已足以构罪了。看看吧,这位王平陵是个什么货色!这样的国民党的御用文人难道不该骂?可是,鲁迅只用了四个字回击他:“官话而 已”!   不错,鲁迅也骂过杨荫榆。女师大学潮,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爱国进步学生对段祺瑞政府的卖国行为不满,和北京市民一起到执政府门前情愿,却惨遭段 政府杀害。之前,女师大校长杨荫榆依附北洋军阀势力,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站在进步学生一边的鲁迅难道对镇压进步学生的帮凶不去骂,去赞扬她才是 更好吗?后来,杨荫榆回到无锡老家,日寇闯进她的家门,在日寇面前她大义凛然,表现出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民族气节,被日寇杀害。可这是后来的事,日 寇占领无锡是哪一年?鲁迅早已故世了。还骂了“和日寇坚决抗争之后被踢下水淹死的女教育家杨荫榆女士”,这句话居心何在?岂不是在混淆视听吗?其居心和历 史上的梁实秋王平陵有什么两样!只是再也瞒不了明眼人了。   再说骂章士钊。鲁迅骂章士钊也是因为“三.一八惨案”。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章士钊,派亲信刘百昭(在张手下任专门教育司司长兼北京艺专校长)雇佣 男女流氓窜进校园殴打爱国进步学生,强行把那些进步学生拖出学校。难道此时此地作为北洋政府帮凶的章士钊被骂还不是活该吗?   鲁迅还骂过周作人和张资平。1923年鲁迅终因和周作人在思想上的严重分歧而失和,周作人伙同他的日本妻子把鲁迅赶出了家门。在“三.一八惨案”发生 后,周作人虽然站在进步力量一边,但他反对鲁迅“痛打落水狗”,受到鲁迅批评。后来又和林语堂一起提倡和大写脱离现实的小品文,赞扬悠闲,鼓吹烟茗。在反 文化围剿中再次受到鲁迅的旁敲侧击。周作人终于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附逆投日,堕落为无耻的汉奸!创造社的张资平在民族蒙难之时也是大写三角恋爱小说,在 自编的《乐群》月刊上发表攻击左联的文章。鲁迅敏锐地看出了此人心术不正,批评了他。后来,1938、1939年,张果然和周作人先后在上海和北平投降了 日本占领者!如果鲁迅连这样的汉奸卖国贼都不能骂,那么,请问“一梦枕春秋”先生,你反对鲁迅骂这样的人,岂不是在为汉奸张目庇护吗?   胡适一生都在为国民党政府补台。尽管他和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战友,还有刘半农,但当他们爬了上去,极力维护旧体制,掌握了话语霸权,成为了 新的压迫势力之后,体制外的鲁迅就绝不容情地和他们斗争,这正是鲁迅的可贵之处。鲁迅是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他说自己是“精神界的战士”!“胡适先生在破坏 恶传统的同时,也继承了好传统,在揭露黑暗的同时,也勾画了光明的方向,他所开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其积极的建设性意义,在今天已经得到公认”(《关 于鲁迅》),这简直是胡言乱语了!鲁迅在批判了旧文化的同时难道对新文化没有建设?我怀疑你根本就没有认真读过鲁迅!你也不了解胡适,你这样说,连胡适自 己都会羞愧的!当然,更应该羞愧的是你!胡适“开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开创的?钱玄同、刘半农、鲁迅、李大钊、陈独秀、周作人等人呢?请问他们当时 都是在干什么的?谁最先喊出打破“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谁和谁在《新青年》上唱双簧把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向高潮的?胡适在今天得到了公认?你自认的 吧!“一梦”,去翻翻历史书再来说事!   至于梅兰芳,鲁迅说他不喜欢男人扮演女人,认为男人扮女人是病态的艺术。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片面,但他没有否定什么“国粹”。   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新月派的郭沫若成仿吾们甚至左联内部的周扬阳翰笙田汉夏衍们等等的论争,哪一次不是正义的?郭沫若化名骂鲁迅是“封建余孽”,可历史早已证明正是鲁迅才是反封建的斗士!   ……   不顾历史事实,说鲁迅老是骂人,而且阴险的暗示鲁迅骂的都是好人:骂的是什么“大师”、骂的是什么“学贯中西”的人,骂的是什么“被日寇踢下水”的人……用心何其毒也!   再说鲁迅骂人不过是“乏走狗”、“洋场恶少”、“正人君子”、“四条汉子”、“拉大旗,作虎皮”……之类,都是鲁迅对那些人的思想人格的道德判断,都 是精神性的,都不会有生命危险;而他的论敌呢,骂起鲁迅来就毫不留情而且都很阴险,都是“拿卢布”、“恭颂苏联”、“实际解决(消灭)”等等,都对鲁迅的 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鲁迅的一生确实是战斗的一生。他与那帮为官帮忙,为商帮闲,为主子帮凶的人作殊死的斗争,他从反击创造社太阳社的围攻,到两个口号的论争给周扬写《辱 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都是为了一句话,他说:“革命是并非叫人死,而是要人活的。”他说,如果成仿吾们获得大众,我恐怕是要穿着红马甲去扫马路的。他在 《答有恒先生》里说:国民党那样的杀人,所以不再支持它,而且要斗争。先生说:“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所以鲁迅不是乱斗,实际上他多么想能安安静 静地从事他的思考和写作!可是他的敌人他的论敌,周围“铁屋子”般的窒闷哪里能让他终止斗争!不懂得鲁迅为什么而斗争,不懂得他的斗争哲学是被压迫就要反 抗,只能说明和鲁迅是多么隔膜!根本无资格侈谈鲁迅的斗争。   3、   他的匕首“异常凶猛狠辣地刺向了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及其所创造的伟大的历史和文明,我的崇拜动摇了”。   谢天谢地!少一个你这样的所谓“崇拜者”,实在是鲁迅之幸!国人之幸!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恰恰相反,鲁迅一生的战斗都是为了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复兴和崛起,都是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稍稍读了鲁迅的人都能得到的认识。   鲁迅手中的解剖刀是锋利的,他不仅解剖了反动统治者,不仅解剖了论敌,不仅解剖了数千年积累下来的中华文化的糟粕,不仅解剖了国民性的弱点,也同样严 厉地解剖了自己。他揭露统治者的反动,是为了戳穿他们愚弄人民的把戏,他把魔鬼的真面目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是为了消灭魔鬼招来天使,他揭示民族文化的糟 粕完全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他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则完全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提高国民素质,他作自我解剖,则是毫不留情地亮出“皮袍下面藏着的 ‘小’来”……   鲁迅用“吃人”两个字,就概括了数千年来家族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的本质;除了先生谁能如此深刻?   先儒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治一乱”。鲁迅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治”,就是中国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谓“乱”,就是中国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除了先生,谁曾这样鞭辟入里地准确描绘出了一部钦定《二十四史》中这种历史循环的怪圈?   麻木不醒的阿Q,好喝懒做的孔乙己,用馒头蘸烈士鲜血疗病的华小栓……尤其是阿Q,他已成为了先生塑造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 难道不是充满了很多阿Q式的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的人物吗?那时的中国难道不是充满了病态、荒诞、畸形、丑陋的吗?百年前的国民素质的确存在普遍愚昧落后的 事实的,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鲁迅创作了一系列剖析国民性弱点的作品,正是还丑以丑的本来面目,其目的是通过民族的自我反省实现民族的自我拯救。鲁迅 展示中国人的丑陋面,是渗透了他无限的忧患意识的,使读者在否定性的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果戈里说:作家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沉浸在那些超凡脱俗的高 贵形象之中”,用一层令人陶醉的烟云迷雾挡住了人们的眼睛;另一类则是毫不容情地用一把锐利的刻刀,着力地鲜明地刻画“辛酸而又乏味的人生道路上的冰冷的 平庸的人物”。前一类作家容易获得廉价的喝彩,而后一类作家则容易被世人误解为是亵渎人类,因而缺少知音,得不到共鸣,一个人孤零零地彷徨。先生生前死后 的遭遇表明,他接近于果戈里说的第二类作家。   鲁迅是热爱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说“刺”杀中国历史中华文明根据何在?简直是一派胡言!他研究古碑帖及中国其他古典艺术,他写《中国小说史略》…… 无数事实都只能证明,正是鲁迅才是真正的中华文明的传薪人!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以肯定国民性的优点为前提的。他说,中华民族历史上满是血痕,然而能够 支撑到今天,毕竟是伟大的。去读读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吧,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和以中华民族的强盛为目标而战斗!   有人曾把《鲁迅全集》中的所有杂文作了统计,先生与各种敌人和敌对思想作斗争的投枪匕首式的杂文,以篇数计总共不过十分之一,大量的还是针对革命营垒 内部和人民大众中存在着的某些缺陷的。这种杂文在鲁迅手里,就像显微镜和手术刀,是为了治病救人。而且鲁迅杂文绝不仅仅是刻画魑魅魍魉的鬼魂和形形色色的 丑类,也有许多是歌颂革命者和进步者的。比如他以满腔热情歌颂过孙中山、邹容、秋瑾、章太炎、瞿秋白、李大钊、柔石、白莽、胡也频、刘和珍、韦素园……他 的杂文不仅有对旧社会病根的揭露,也有大量的对苦难深重的人民大众的同情和对革命中坚力量的新兴无产者、国家栋梁的赞颂,还有对历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文学 艺术作品的评赞,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肯定,甚至还有对世界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的同情和革命后的苏联的赞扬。   他的匕首“异常凶猛狠辣地刺向了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及其所创造的伟大的历史和文明,我的崇拜动摇了”。用你自己的话回赠给你吧:你这才真正是“放屁”呢!   4、   “我们遍寻他的百万雄文,竟然找不到一星半点的抗日字眼,更不用说什么慷慨激昂的爱国文章。”“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灭顶之灾的关键时刻,综观鲁迅的表现,如果不是因为无知,那他起码是一个亲日的堕落文人。”   这简直就是对鲁迅的卑鄙诬蔑和无耻诬陷了!!   如果不是瞎了眼睛,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或者是连鲁迅著作的边子也没有碰过,至少连初高中读过的鲁迅的那几篇文章都扔得一干二净!   “一梦枕春秋”,为你可怜!为你悲哀!   在《“友邦惊诧”论》中,鲁迅在怒斥了国民党政府不去抗日却只知道镇压请愿抗日的爱国学生的同时,愤怒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所谓友邦和日寇的暴行,表 示了先生的无比愤慨:“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 民,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情愿中稍微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鲁迅表示他坚决拥护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他写道:“中国目前的革命的政党向全国人民 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那理由就因为我不但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中国人,所以这政策在我认为是非 常正确的。”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其次,你们的‘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明得多,岂但得多,简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 高超又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则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掉到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去。因为你们高超的理论为日本所欢迎……我不相信你们会下作到拿日 本人的钱来出报攻击毛泽东先生们的一致抗日论。……你们的高超的理论将不受中国大众所欢迎,你们的所为有背于中国人现在为人的道德。”   这都不是鲁迅著作中抗日的字眼吗?这不是鲜明地表达了先生是抗日的吗?   胡风晚年回忆,1936年5月6日下午他去鲁迅家。看见冯雪峰和鲁迅平静地谈话。在谈过在西北坚持抗日的党和毛泽东之后,鲁迅躺到床上去随意抽着香 烟,一会儿却又好像想起了什么,慢慢从床上起来,脸上漾着平静的微笑,在窗前的书桌前面站着,半向着坐在书桌前的冯雪峰,半向着窗子,一手横在胸前托着另 一只拿着香烟的手肘,只是那么柔和地默默地微笑着,然后怡然自得又好像忘我地缓慢平静地说:   我想,我做一个小兵是还胜任的,用笔!   鲁迅是说,他要用自己擅长的武器投入抗日的洪流中去!做一个胜任的抗日之兵!   不仅有抗日的号角般的文章,先生还有抗日的行动。   1936年西北的抗日红军东征,渡过黄河,打击日寇。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抗日救国,为全国竖起了抗日的大旗,使全国同胞大为振奋。 身处国统区白色恐怖下的上海的鲁迅和茅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致信红军,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祝贺红军东征的胜利,声援红军的英勇斗争。贺信 中说:   “英勇的红军将领们和士兵们!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你们的更大的胜利。全国人民正在努力 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你们的每一步前进将遇到热烈地拥护和欢迎!全国同胞和全国军队抗日救国大团结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一九三六. 三.廿九”。   《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湘灵歌》等等不是对烈士牺牲的悲愤和对烈士崇高精神的歌颂吗?   “一梦”还说“我们看不到(鲁迅)哪怕一句对爱国行动的积极支持、对烈士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真心期待”。那么,请睁开你的眼睛,看看上面的事实吧!以上的事实你看到了吧?你是没看到还是故意地恶意地捏造?   ……   还用引证吗?鲁迅难道不是用他独特的方式在抗日吗?以毛泽东那样的雄才大略会去赞扬一个“亲日的堕落文人”为“民族英雄”?真是岂有此理!   “一梦”在他的文章里对鲁迅不顾历史事实的侮辱,真是无耻之尤!是可忍,孰不可忍!   5、   “鲁迅先生却有幸被集‘四个伟大’于一身的天才领袖毛主席所赏识,于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文化革命的旗手’,是‘空前的民族英雄’。”   我几乎可以想见,“一梦枕春秋”,在写这段话时是多么疾恨又多么垂涎!且不论他(或者是她)用这种冷嘲热讽的语气和措辞是多么轻薄多么失当,单就他这种胡言乱语的霸道,就可知他(她)是多么不懂鲁迅所处的时代多么不懂鲁迅了。   笔者也很惭愧,至今放在书架上的《鲁迅全集》,还没有啃完,但就我已读过的鲁迅来说,我知道毛泽东的评价是所有评价鲁迅的人中评价最高的也是最准确的,鲁迅先生完全当之无愧!当之无愧!   试问和鲁迅同时代的五.四一代文化人中,无论思想的深刻人格的崇高骨头的坚硬还是艺术的博大精深……谁可以与鲁迅比肩?   毛泽东难道就不配做鲁迅的知音?他非常懂得鲁迅的价值,他没有抬高鲁迅也没有溢美之词。   鲁迅创造的文学典型和他的杂文(狭义的),将思想情感形象和逻辑高度统一,将科学的分析和艺术的想象高度统一,揭示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危机,民族性的异 化,存在的荒诞,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把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思辩生动的形象融合在一起,把“思”和“诗”,文学和哲学融合在一起,以思想家的睿智去从事 文学创作,在作品中容函了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因而他成了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思想家兼艺术家!鲁迅是立足于现实的,正是他洞察现实的深邃穿透力,使 他的作品反而超越了现实,超越了时空,具有了永恒的魅力!不管是谁,要想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学史文化史企图绕开鲁迅是不可能的。也正因此,鲁迅的巨大存在, 也使一些狂妄无知之徒总想扳倒他,但注定这将是徒劳的!   说鲁迅是革命家也一点儿都没错。青年时期他参加革命团体光复会;1927年和郭沫若等七人联合发表《中国文学家致英国知识界及一般民众宣言》,反对英 国政府出兵镇压中国工人起义;1927年加入恽代英张闻天等发起的“中国济难会”,多次捐款营救被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捐款购买物资支援浴血苦斗的 红色根据地军民;1930年参加了党领导下的政治团体自由运动大同盟,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争取人民民主自由;1933年让瞿秋白避难在 自己家里;1935年设法保护了方志敏给中央的密信和狱中手稿;帮助成仿吾、陈毅、中共北方局等领导同志跟党接上了联系;帮助丁玲奔赴了延安;他一生两次 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通缉……尤其是,他以笔为武器,一生写下了上千万字的著作!那些文字中都融进了先生的血和泪,因而他的作品又成了他的生命地延续!这些难 道还不能证明鲁迅先生是一位革命家吗?   毛泽东对鲁迅也并不是一味赞美。毛曾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没有片面性,实际上是对他前期的杂文有保留;毛也曾说过鲁迅对中医的看法是片面的,但接着说中医 医死了他的父亲;毛说鲁迅对京剧的看法是片面的,但接着说,他对地方戏还是喜欢的;还曾说鲁迅写经济方面的杂文比较少;毛对鲁迅看不到农民勇于斗争的一面 也做过批评。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完全是实事求是又是谨慎的。相比之下,“一梦”对鲁迅的评价是多么无知!又是多么轻薄!   6、   “一梦枕春秋”还有一些论点很下流很低级,比如引用的鲁迅日记的片言只语,实在不值一驳了。再比如他对鲁迅和朱安的议论,对鲁迅和许广平的议论。对于 鲁迅的妇女观,我怀疑“一梦枕春秋”,根本就没有读过鲁迅的《我之节烈观》、《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灯下漫笔》等一系列文章。还故意唬 人说“遍寻他的百万雄文”!真是可笑之极!   一个时期以来,总有人往鲁迅身上泼脏水,他们完全不是出于学术讨论的需要,也不是想把“鲁学”的发展再往前推进一步,而是出于一种阴暗的炒作心理,制 造喧嚣。在我所知道或读过的所有“骂鲁”文章中,从上世纪80年代的《青海湖》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杂文报》的《何必言必称鲁迅》,到20世纪末《北 京文学》的《断裂:一份问卷的五十六份答案》;从1999年底到2000年初《芙蓉》的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文艺理论批判写的两份悼词,到2000年 《收获》的《走近鲁迅》……;从上海大学的副教授葛红兵,到天津的作家冯骥才,再到北京的自由撰稿人王朔,谁都没有这篇《关于鲁迅》走得更远!骂鲁骂得更 无耻更下流!其态度之粗暴,学理之匮乏,论断之偏激,文风之恶劣,学识之浅薄,故作惊世骇俗之论,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断章取义,信口雌黄,无中生 有,歪曲捏造!真是令人发指!   写到这里,想想真泄气!因为我费时费工所做的只是为“一梦”介绍了一些鲁迅常识!他要是稍微懂一点鲁迅常识也不至于浪费了我好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   7、   上海。鲁迅墓上毛泽东题写的“鲁迅先生之墓”那几个大字依然熠熠生辉。   先生生前曾说自己希望“速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奔涌而出的地火连同野草一起焚烧掉。可是,先生不朽!先生的作品也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鲁迅这样的“民族魂”,我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不感到是什么耻辱!恰恰相反,我为中国有鲁迅而骄傲!   有的人就是要亵渎神圣,消解崇高,反叛经典,颠覆传统。让他们去干吧!借用杜甫的一首七绝相赠: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个人分类: 史海寻踪|4755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关于鲁迅的争论(ZT) 2
热度 1 炎黄之子 2013-10-21 05:17
该文是上篇文章,关于鲁迅的争论 1 的接续 该文续关于鲁迅的争论一) 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来到前院鲁迅房中,亲自交给鲁迅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       鲁迅先生:    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十八日,作人    一个月后,鲁迅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十个月后,鲁迅返回八道湾搬行李,周作人打电话叫来重久(羽太信子弟弟)、张凤举、徐耀辰。两兄弟发生冲突,周作人拿起狮形铜香炉差点砸破鲁迅的头。两个“五四”的文化大将上演全武行。       这是两兄弟断交的全过程,之后两方均保持缄默,不过事情还是渐渐从旁人的口中传了出来,起因有两种:一、羽太信子向周作人诉说,鲁迅偷看她洗澡。二、鲁迅 的说法是,他对羽太信子大手大脚的持家多有批评,这惹恼了羽太信子,于是信子在丈夫面前挑拨离间。十几年后两兄弟的人生轨迹全然不同,一个被奉为神,一个 被视为鬼。当了神的哥哥鲁迅的说法被当成了事实。       但鲁大文豪的解释实在经不起推敲,而且其事迹还远不止偷窥这么简单,真相终究是掩盖不了的。奇事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鲁迅的月收入有三百元,周作人的也有此数。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周家兄弟的年薪达二十多万。这不包括两人写作的稿费,和同时在七八个大学任教的讲课 费。可作比较的是,当时一个低层北京市民的保障收入是每月两元钱,一个交警月收入四元钱。鲁迅竟然说信子大手大脚,害得他没钱买烟。       鲁迅曾经在北京一个人过了六七年。长年包一台铁皮车供其上下班。教育部有食堂,鲁迅嫌伙食差,与单身同僚一起到大饭店包餐吃。有点毛病就要上医院,进得全 是昂贵的日本医院和法国医院、德国医院,本国的医院从不踏足。据鲁迅的日记记载,其先后看过的日本医生有山本忠孝、池田由友、久米治彦、高山章三、菅又 吉、顿宫宽、冈本繁、吉田笃二、秋田康世、松井胜冬、坪井芳治(周海婴的专职医生)、最后一位是须藤五百三,此人曾是军医,是当时在上海的“日本在乡军 人”(即退伍军人)会的副会长,这个“日本在乡军人会”与黑龙会一个性质。鲁迅反过来却指责信子看病找日本医生。之后与许广平在上海生活时,是上海大剧院 的长客,逢有外国电影必定捧场,还经常坐轿车绕上海市兜风。以他的生活态度是“挣钱有方,花钱无度”。       在日本仙台学医时,鲁迅曾经很兴奋的给老友许寿棠写信说:“同学阳狂,或登高而窥裸女。”日本有男女同浴的风俗,一个大池子只是中间隔了块矮板。只要略微 登高点就能尽览春光了,鲁迅信中说的就是这事。一起去日本留学的郁达夫,也在其作品《沉沦》中,详细地描写过偷窥女孩子洗澡,偷听男女野合,勾引下女。偷 看女人洗澡是留日学生的共同爱好,鲁迅也没能例外,因为他是个正常的男人。鲁迅泡日本下女的事,还让鲁老太太操了好久的心。鲁迅所泡的下女是谁呢?       从1912年至1918年,鲁迅给羽太信子写信42封,收羽太信子信35封。一直到周作人夫妇与鲁迅同住,这大伯与弟媳还真有话聊。另据鲁迅日记记 载:1912年鲁迅到北京教育部任职后,除每月给绍兴家里寄生活费外,还每月到日本银行给日本东京的羽太信子的父母和弟妹寄钱,除固定的生活费,还负担羽 太信子三妹福子的学费。直到1925年,鲁迅与周作人绝交两年后,羽太重久还给鲁迅写信说:“上月蒙兄长给予及时补助,非常感谢。对你长年以来的深情厚意 和物质援助,真不知说什么才好。”很奇怪,为什么鲁迅要给信子娘家寄钱?而且是单独寄钱,并没直接把钱交给二弟周作人,以周作人名义寄钱不是更名正言顺 吗?       鲁迅父亲早亡,身为长子的鲁迅在两个弟弟眼中是“父兄”的角色,言听计从。三兄弟还约定,“永不分离,母亲年青守寡辛苦了一辈子,该享受清福”。结果因为 大哥批评弟媳乱花钱,而引来弟弟的反目,不要说那时尚有“长兄为父”的观念,就是如今的家庭也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仅凭羽太信子指责鲁迅偷窥,周作人竟然 不作调查了解,就断然与大哥绝交?也完全低估了高知识分子周作人的智商。而且,就是偷窥也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过错。当年郁达夫公开偷窥的事,被人攻击时, 周作人曾挺身而出写过一篇《〈沉沦〉论》为其辩护,在同样留学过日本的周作人眼中,偷窥完全算不得一个事。尽管偷窥对象不同了,但这也不足以引来周作人对 鲁迅的终身恨意。甚至在鲁迅病故前后,都拒绝探视,拒绝奔丧。 还有最关键的,鲁大文豪一直被视为圣人,但圣人也有七情六欲,他在文章中写过:“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对自己的老婆朱安他从不 理睬,朱安曾对人说:“老太太总怪我没有能生个孩子,可大先生整天和我连一句话都不说,我怎么能生得出?”而在认识许羡苏时,鲁迅年已四十。在此之前,作 为男人的鲁迅他是如何解决性的需求?这个“勇士”跟谁去“性交”呢? 最后,如果“指责”是冤曲的,一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鲁迅,为什么在事件中不暴怒,不辩解,不反击,不愤而把周作人夫妇赶出家门?当时被周作人叫来 的张凤举、徐耀辰(两人均为北大教授),还被鲁迅以“家里的事,无烦外宾费心”为由打发走(见许寿棠《亡友鲁迅印象》),倒是鲁迅很有点灰溜溜地搬离了八 道湾,这大概不是因为大度而是理亏吧。       综上所述,这段迷案的真相并不复杂。信子即为鲁迅在日本所泡的下女,而且被信子套牢,因其本人有婚约在身,只得承诺为信子娘家负责,并主动介绍二弟作人与 信子相识,让二弟“接春”。到八道湾后,信子近在眼前,相处日久,鲁迅旧情复燃,进而让信子一人侍二夫。这才是感情“恰恰地”周氏兄弟决裂的根本原因,只 有这样才能解释两兄弟在此事件前后的表现。(见《道听途说——周氏兄弟的情况》) 在离开八道湾时,鲁迅破天荒地找朱安谈话,内容是给朱安选择,要么一个人回绍兴娘家,要么留在八道湾与周作人一家同住。后一条被周作人斥为“笑话”。朱安近乎哀求的回答:       “八道湾我不能住,因为你搬出去,娘娘(鲁瑞)迟早也要跟你去的。我独个人跟着叔婶侄儿侄女过,算什么呢?绍兴朱宅我也不想去。你搬到砖塔胡同,横竖总要人替你烧饭、缝补、洗衣、扫地的,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       这就是鲁迅给朱安的安排,唯独不提让朱安跟随自己过。在大文豪的眼中,朱安只是包袱,不是生死相随的妻子,不是陷入“吃人”礼教等待鲁迅拯救的“国民”。 1926年3月18日一早,许广平来到鲁迅家告诉他,准备今天去政府门前游行示威。一向“只吹喇叭不冲锋”的鲁迅连忙阻拦,强硬地将学生会总干事许广平留 在身边。果然,游行队伍在政府门前,遭到卫队开枪射击,47人死,200余人负伤。这就是“三一八”惨案。游行队伍的骨干,本应走在队伍前列的许广平,因 鲁迅的阻拦而逃过此难。事发当日段祺瑞赶赴现场,长跪不起,许诺严惩凶手后引咎辞职,并立誓终生事佛吃斋。4月20日段下台。段祺瑞在下台前曾通缉五十位 “过激”教授,林语堂问鲁迅如何应付,鲁迅的回答是“装死”。       同年7月,鲁迅接到 厦门大学中文 系主任林语堂的来信,邀请鲁迅去厦门大 学任职,8月,鲁迅携许广平南下上海。事后的说法是,鲁迅为躲避政府通缉,才离京避祸,但这并非事实。四月时,段祺瑞政府已经解体,奉军大举入关,对皖系 段政府进行清算,所谓的“通缉”也不了了之。鲁迅离京三个月后,教育部因其长期没来上班,才下文免去鲁迅教育部佥事一职。七月时鲁迅还到女师大毁校周年纪 念会上发表了演说。走之前广而告之,到车站送行的友人有十几个。如此大摇大摆的离京,哪里像是“躲避”政府通缉? 鲁迅要躲避的不是通缉而是“流言”。在北京,这段地下师生恋,一直是论敌的口实。身为公务员的鲁迅,不可能公然与许广平在北京同居。“搞女学生”的社会影 响和世俗之见,也不是鲁迅承受得了的,唯一的选择只有离京,而且这也是彻底抛弃朱安的方法。南下第一站是上海,上海当时的文化名人宴请鲁迅,因鲁迅没有公 开与许广平的关系,未请许广平出席宴会. 之后,许广平回广州,鲁迅去厦门。鲁迅前后在厦门大学呆了三个多月。厦门大学的一班学人风闻“五四”的干将鲁迅驾临,纷纷登门请教。但在自由主义思想浓郁 的厦门大学,鲁迅的“大破”口号并不吃香,还老被“胡适之的信徒”(鲁迅语)朱山根、万里祥等后辈问得面红耳赤。鲁迅在《三闲集》中说:     “记得还是去年躲在厦门岛的时候,因为太讨人厌了,终于得到‘敬鬼神而远之’式的待遇,被供在图书馆楼上的一间屋子里。”       在此期间,鲁迅还陷入了两场吃醋风波,曾经视鲁迅为导师的高长虹,在与鲁迅的交往中,渐渐有所悟,写文章评价鲁迅“开始时认为鲁迅为真正的艺术家的面目, 过后是一个不很高明却奋勇的战士的面目,再则是一世故老人的面目,除世故外,几不知其他矣。”之后高长虹于1926年11月写下一首诗《给——》,在这首 诗中,鲁迅竟看出了高长虹对许广平有意思。鲁迅大怒,将高长虹当成情敌。写下文章《奔月》,讽刺高长虹是学艺不精的“逄蒙”,与“后弈”争嫦娥,结果失败 了。可惜事后证实,鲁大文豪浪费了表情,高长虹根本就没看上过“豪放女”许广平。 不久,许广平受共产党人李春涛之邀,准备去汕头搞革命。鲁迅又一次大怒,十分担心这孤男寡女的能搞出什么样的革命。在收到广州 中山大学 的聘书时,还酸溜溜地给许广平写信,表示不想来广州了,理由是“我的一个朋友或者将往汕头,则我虽至广州,又与厦门何异。”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许广平放弃了“革命”,鲁迅来了广州。       那个为鲁迅探路,给其提供容身之地的老友林语堂,在鲁迅的眼中又是如何呢?一次宴会“幽默大师”林语堂讲了几句英语,鲁迅竟厉声喝道:“你是什么东西!难 道想用英语来压中国的同胞吗?”与林疏远后,还不忘讽刺林语堂“辜鸿铭先生赞小脚;郑孝胥先生讲王道;林语堂先生谈性灵。” 1927年1月,鲁迅来到广州,中山大学组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朱家骅上台致辞,称鲁迅是一位“战斗者”、“革命家”,学生们听了热烈鼓 掌,鲁迅连忙起来声明否认,“绝非战士,更非革命家”。事后鲁迅与人解释时说,“这顶花冠弄不好将来是会被人要了性命的,他们如此待我,我莫非也非阵亡不 可么?” 在广州的住处是白云路的一座三层楼房,此时鲁迅仍然不公开与许广平的地下情,坚持与老友许寿棠住一间房,让许广平与女工同住一间。这掩耳盗铃的把戏,让许广平忿忿不满。双方第一次争执,当然,在大人物身边总是要做出牺牲的,许广平惟有屈服。       同年四月,蒋介石开始清党,血腥的屠杀让鲁迅噤若寒蝉,胆战心惊地在广州过了大半年。过后许久鲁迅还心有余悸地说:“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那此吞吞吐吐,没有胆子说的话都载在《而已集》里。”       十月,鲁迅离开广州北上上海,上海十里洋场,遍布租界,生活条件远非北京、广州能比,随着环境的改善,大大激发了鲁迅的战斗热情,用手中的笔作“匕首和投 枪”向他的“敌人”发起了进攻。其敌人之多之广,实开了一代之先河。鲁迅在给章廷谦的信中,直接道明心曲:“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众多的骂杖对手中,鲁迅最痛恨的莫过于,在“女师大风潮”事件中大揭其疮疤的陈西滢,而持续时间最久的论敌就要算梁实秋了,双方交锋前后长达八年。论题 从人性,阶级性,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到硬译等等,几乎涉及到当时所有的热点。这其中的对与错,早已被时间所证明了。这里仅举两例“文学的阶级性”和 “硬译”。 鲁迅曾写文章《文学的阶级性》,顾名思义,以阶级观来看待文学,一直是共产主义统一思想的手段,读过几本苏联文集的鲁迅如获至宝,奉为经典。对此梁实秋撰文《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进行反驳,“我们反对思想统一,我们要求思想自由。”       讨论此类话题,鲁迅的理论修养实在有所欠缺,对梁的文章不正面回应,抓住梁说的:“卢梭说:‘资产是文明的基础。’”一句大做文章,鲁迅认为“经济关系” 才是文明的基础,因为鲁迅不知道,马克思经济关系三要素的第一点讲得就是所有制,这个所有制就是经济关系(即“资产”),换了个名字,鲁迅竟没认出来。一 时成为笑谈。       鲁迅在1929年翻译的苏联文集《文艺与批评》,这本被鲁迅称为“硬译”的作品形同天书,这里摘抄一段:       “内容上虽然不相近,而形式底地完成着的作品,从受动底见地看来,对于劳动者和农民,是只能给与半肉感底性质的漠然的满足的,但在对于艺术底化身的深奥, 有着兴味的劳动者和农民,则虽是观念底地,是应该敌视的作品,他们只要解剖底地加以分解,透澈了那构成的本质,便可以成为非常的大的教训。” 之所以要“硬译”,鲁迅解释为“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这观点和译法实在让梁实秋坐不住,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梁实秋,一直从事翻译工作,曾用一生的时间翻译莎 士比亚的全部作品,于是写下《论鲁迅先生的“硬译”》的文章,质疑如此“硬译”读者无法看懂,这本是学术讨论,鲁迅觉得丢了大面子,反驳说:“我的译作, 本不在博读者的‘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甚而至于使人气闷,憎恶,愤恨。”并讽刺梁实秋水平低看不懂他的“硬译”。 在众多对手中,唯一不接招的就是“但开风气不为师”胡适,1929年,国民党北伐胜利后抛出“训政”理论(孙中山说:“中国人民久处于专制之下,奴心已 深,牢不可破。不有一度之训政时期,以洗除其旧染之污,奚能享民国主人之权利?”这就是训政的来源),对这漠视人权,冠冕堂皇地以党权君临一切的做法,胡 适在文章《人权与约法》中反击说:“不但政府的权限要受约法的制裁。党的权限也要受约法的制裁。如果党不受约法的制裁,那就是一国之中仍有特殊阶级超出法 律的制裁之外,那还成‘法治’吗?”       这段话时至今日仍然有启示性的意义,不知怎么鲁迅觉得刺眼,写《王道诗话》说:“人权可以粉饰一下反动的统治。”根本不知人权为何物的鲁迅,在胡适们的背 后举起了他的投枪。大骂胡适是“鸟导师”,是“主子的◎◎”,是“三帮”(帮忙、帮闲和帮凶)。对此胡适不予理会,鲁迅曾说:“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 眼珠也不转过去。”刚好映证了这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话。       如果上面的论战还有讨论的意思,而他对施蛰存和陈仲山的攻击,就纯属乱咬一气了。1933年秋,上海《大晚报》要施蛰存给青年推荐读书,“为青年文学修养 之助”,施写下《庄子》和《文选》两本书。鲁迅以“丰子余”的笔名,痛批施的荐书为复古和倒退,骂施蛰存是“洋场恶少”。       之后相继有人提出批评,鲁迅从容不迫,将反对硬译的归为“同一伙”:“在这一个多年之中,拼死命攻击‘硬译’的名人,已经有了三代。首先是祖师梁实秋教授,其次是徒弟赵景深教授,最近就来了徒孙杨晋豪大学生。” 陈仲山,本名陈其昌,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长期以来对鲁迅怀有景仰之情,并自办刊物《斗争》和《火花》。在当时关于“国防文学”还是“民族革命战争的 大众文学”的口水战中,一直认为自己的思想与鲁迅一致,并虔诚地给鲁迅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想鲁迅的战斗神经再次亢奋,公开撰文歪曲陈仲山是 “日本人出钱叫你们办报”,对这凭空捏造的指责,陈仲山用生命做出了回应。1942年陈仲山在上海做抗日情报工作被抓,不久惨遭日军杀害。罪证就是鲁迅所 指“日本人出钱”办的刊物,《斗争》和《火花》。       在这些论战中,鲁迅完全背离了文化交流和学术讨论的宗旨,一遇理曲词穷就作泼妇骂街状,说不过你骂跑你,鲁迅说:“我的杂感常不免于骂。”就是如此一付架 势,还自认为孤独求败。梁实秋说:“鲁迅的文章写得好,所谓‘辣手著文章’庶几近之,但是距‘铁肩担道义’则甚远。讲道理他是不能服人的,他避免正面辩 论,他采取迂回战术,绕着圈子旁敲侧击,作人身攻击。”这正是他与鲁迅八年论战的深刻体会。 在国家民族的大是大非上,鲁迅的立场同样让人瞠目结舌。1929年夏,苏联进攻满州里,张学良进行反击,这就是“中东路事件”,结果张学良战败,有名的 “黑瞎子岛”就是这时被苏联占据。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发生,斯大林却指示共产国际发出“保护苏联”的号召,中国共产党急忙响应,在上海街头大肆贴标语要 “武装保护苏联”。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国家,没有民族。从这一点看来,我们伟大的党早在几十年前就进入共产主义了。 次年,针对苏联的无耻侵略,上海文坛发起“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主张文学艺术应以唤起民族意识为中心。不料,鲁迅再一次跳出来,抨击这次运动。说:“我们 的诗人却是对着‘斡罗斯’(俄罗斯),就是现在无产者专政的第一个国度,以消灭无产阶级的模范——这就是露骨的所谓‘民族主义文学’的特色。”(见《二心 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       “九一八事变”后,鲁迅还不忘替苏联担心。他说:“一九三一年九月,日本占据了东三省,这确是中国人将要跟着别人去毁坏苏联的序曲,民族主义文学家们可以满足了。”(见且介亭杂文-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在1932年1月28日,松沪会战后,鲁迅再次写文章《日本占领东三省的意义》,“这一面,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惩膺’他的奴仆——中国军阀。也就是‘惩 膺’中国民众,因为中国民众又是军阀的奴隶;在另一面,是进攻苏联的开头,是要使世界的劳苦群众,永受奴隶的苦楚的方针的第一步。”       九一八事变时,上海兴起很多抗日团体,并都有自己的徽章。在“一二八”事变中,凡有这种徽章被日本人发现,都被杀害,鲁迅对此总结道:“像这一般青年被 杀,大家以为不平,以为日人太残酷。其实完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太不认真,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见 《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 此等形同卖国汉奸的嘴脸,竟还有人说鲁迅爱国,死后还堂而皇之地身披“民族魂”,我们的“民族魂”就是这种货色,实在羞杀人也。 1927年10月8日,鲁迅与许广平搬进闸北东横滨路景云里的一幢房子,开始正式的同居生活,事前双方达成协议:“两 性生活 ,贵在情投意合,相互信任,除当事人外,没有任何人可以束缚;日后,如有一方不满意,决不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如果觉得没有同居的必要了,那就立刻各走各的路,反正都能独立谋生。”       这协议也亏鲁大文豪想得出,许广平连小妾都不是,至少小妾还有个名分,也能进周氏族谱。正式同居后,双方还是守口如瓶。三层小楼,许广平住三楼,鲁迅住二 楼,许的身份是助理。直到1919年5月,已经怀孕五个月的许广平才将实情告诉她的姑母,通过姑母去告知家人,理由是怕家里人成“惊弓之鸟”。就这样,不 伦不类的许广平生下了不明不白的周海婴。       两人的性生活,鲁迅在日记中称之为“洗脚”,这个词还真有启示性,也难怪时下洗脚城遍地开花。有了这份婚前协议,鲁迅的“博爱”也更方便了,时不时还学学古人约妓同游,并公然记载于日记中。 尽管绕了这么大的圈子,鲁迅与许广平的结合,还是难逃指责。“弃北京之正妻而与女学生发生关系,实为思想落伍者”,二弟周作人还公开表态反对。消息传到了 北京,老母亲鲁瑞自然不会反对,而明媒正娶的朱安也很平静地接受,“哀莫大于心死”,俞芳问朱安对以后日子的打算时,朱安回答:“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 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 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1943年鲁迅的母亲病逝后,因大先生与周作人交恶,朱安拒绝了周作人的接济,而此时许广平竟将每月的汇款,由银元换成法币,以至朱安无法生活下去,只得宣布出售鲁迅藏书,消息传出后,各界人士纷纷捐款,但均被朱安回绝。 1927年3月,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傅斯年把顾颉刚请到中山大学,因顾在北京时,就宣称过,很佩服胡适之和陈西滢,一直不太看得起鲁迅,听说顾要来,鲁迅坚 决反对,甚至说:“他来,我就走·”结果顾还是来了,鲁迅愤而辞职,1927年5月15日在写给章廷谦的信中说“我到此只三月,竟做了一个大傀儡。当红鼻 (鲁迅给顾颉刚取的外号)到此时,我便走了;而傅(斯年)大写其信,给我,说他已有补救办法,即使‘鼻’赴北京买书,不在校;现在他们还在换留我,当然无 效,我是不走回头路的。”(《鲁迅书信集》)   鲁迅辞职后,很多朋友来信问是不是政治原因,鲁在回章廷谦的信中说:“事太凑巧,当红鼻到粤之时,正清党发生之际,所以也许有人疑我之滚和政治有关, 实则我之‘鼻来我走’(与鼻不两立,大似梅毒菌,真是倒霉之至)之宣言,远在四月初上也,见所谓之流言,或亦此类也欤,然而‘管他妈的’可也”(1927 年5月30日至章廷谦信,见《鲁迅书信集》)   鲁迅在四月份辞去了中山大学的全部职务,人也搬出了学校,却依然收下了学校送来的五月份的薪水,当时还觉得不好意思,自己说:“则收固不好,不收亦岂能好?我于是不发脾气,松松爽爽收下了。”(1927年7月7日致章廷谦信《鲁迅书信集》)   再来看看他如何救人,在校务会上发个言,其它委员不同意,此事就作罢了。鲁迅还有其它动作吗?没有了。   这就是他为救学生,愤而辞职的真相。下次为鲁迅招魂的时候,请别再说什么“偏要挺身而出营救学生,偏不怕惹祸上身,偏不考虑个人安危”的话了。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在孤独中死去,身边没有一个人。生前唯一的遗愿是葬在鲁迅身边,显然也无法如愿。死后草草埋于婆婆鲁瑞的坟旁,没有墓碑,没有行状。 这个一辈子生活在期待中的妇女,终其一生都在谨守着鲁迅给她的命运安排“母亲娶的媳妇”。鲁迅一生背弃辜负的亲人、友人实在无法枚举,而最对不起的,我想就是这位当年被其敲锣打鼓,用花轿迎进家门的正妻朱安了。       老年的鲁迅尽管体力不支,但仍然壮心不已,狠玩了一把精神恋爱。1934年,东北情侣萧红萧军来到上海,结识鲁迅。对热辣美貌的萧红,鲁迅眼前一亮,称萧 红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把她介绍给茅盾、胡风、聂绀弩,还特别指派叶紫做萧红在上海的向导和“监护人”。并亲自帮助出版萧红的作品。双方开始书信 交往,一次鲁迅在信尾加上一句“吟女士均此不另”,不料萧红对“女士”一词不满,鲁迅回信说:“俏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俏婶子,俏姊姊,俏妹 妹,俏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女士先生罢。”       由此可见,鲁迅打情骂俏的功夫,丝毫不比他的杂感差。不久萧军萧红这对情侣感情出现裂痕。萧红成为鲁迅家的常客。鲁迅死后,萧红萧军正式分手,萧红与端木 蕻良同居,1942年萧红因病重住入香港的玛丽医院,一位记者采访端木蕻良后写道:“初,我问他,鲁迅是不是很爱萧红?他和蔼地说,是吧!你看她对他的房 间充满了感情。后来,我又问他,为什么萧红不爱鲁迅先生?他讥诮着说,鲁迅先生勤于写杂文,体力不支,无法进行房事等活动。我想他是一代鸿儒,竟说出这样 的话来,不由得暗笑起来。如此想来,萧红无论如何是爱戴鲁迅,真是也只是精神之爱啦。”不久萧红去世。       1935年冬,鲁迅肺病复发,体重只有三十七公斤,此后一直陷入病痛。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在鲁迅身上没有,临死前还写文章《死》,宣称“一个都 不宽恕”。第二年十月十九日凌晨,一代“斗士”鲁迅寿终正寝。丧仪在上海万国殡仪馆举行,沈钧儒亲书民族魂的大寿幛,覆盖在鲁迅的灵柩上。全国学生救国联 合会送来挽联,上书:“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这挽联写得很有气势,但意思反了。
个人分类: 史海寻踪|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关于鲁迅的争论(ZT) 1
热度 2 炎黄之子 2013-10-21 05:09
关于鲁迅的争论(ZT) 1
闲来无事聊聊鲁迅 作者:东南二组 我对鲁迅一直很好奇。       冯雪峰告诉毛泽东,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人是毛泽东。” “半个人”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沉吟片刻后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说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在文革时期,“批林批孔”的前夕,毛泽东在武汉接见曾 思玉等军区领导人时又说:“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是鲁迅,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是圣人的学生。”能上毛泽东的封神榜,并被抬得如此之高, 鲁迅自然不是一般的人了。这是我的第一个好奇。      北大有位叫孔庆东的教授,自称是孔子的第七十三代直系传人,师从红色理论家钱理群,潜心研究鲁迅思想,很有心得,曾被央视请去“百家讲坛”开讲鲁迅, 并感情真挚地写过一本《正说鲁迅》的书,但我很奇怪,在礼教中看到了“吃人”的鲁迅,对孔教授的先人孔夫子,一直是持“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脚”的态度,鲁 迅的“学生”毛泽东,更是把鲁迅的思想发扬光大,差点没把曲阜孔家夷为平地。而这丝毫不影响孔教授为鲁迅歌功颂德、吹鼓抬轿。由此可见鲁迅的魔力,这是我 的第二个好奇。      新月社的干将,曾在美国研究心理学的肖云山说:“鲁迅其实是个精神病患者。鲁迅的杂感来源于他的多疑、敏感、自恋,而这些都是偏持狂的特征。也是之所以在鲁迅的眼中,满世界都是敌人的原因。”鲁迅竟有精神病症,这是我的第三个好奇。      身为一代新文化主将,平生致力于唤醒国民,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懂中国”的“第一等圣人”鲁迅。头顶上有着无数眩目的光环。但我更想知道,在这些光环背后,鲁迅是如何给我们展现民族“导师”的一面,而这不得不从鲁迅的生平聊起。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省绍 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改字为豫才。鲁迅家本是世家大族,在其祖父周福清手上时,周家 还有千亩良田和多达几千平方米的宅院,按建国后的阶级划分,周家是典型的大地主剥削阶级。不难想像鲁迅当年的富贵。      更加了不得的是,祖父周福清于1871年赴京参加会试,中贡士,殿试获得第三甲第十五名,被钦点定为“翰林院庶吉士”。在明清时期,这可就相当于拿到 了登堂拜相的准入证。可惜周福清受孔夫子的毒太深了,没能跟上时代变化,仍然满嘴的仁义道德当清流派,因此在官场很吃不开。几年下来,只混到个七品知县的 小官,不久还被人参了一本,连这小官都丢了。回家后周福清痛定思痛,思想有了大飞跃,变卖家中田产,不惜重金,捐了个内阁中书。但捐来的官没能马上上任, 称之为候补,这一候就候了九年,最后终于当上了这个以抄写为职的七品京官。       1894年周福清的母亲病故,周福清回家守制,正好这一年浙江举行乡试,主考又是周福清的同年。当地的五个富户跑来找到周福清,想通过这位京官打通关节、 贿赂主考,给自家子弟谋个功名。周福清想想自己的儿子周伯宜(鲁迅的父亲)只是个秀才,一直都过不了乡试关,于是与这五家一起给主考送去了一万两银子。这 其中周福清出了多少银子,史料有点争论,一说他一毛没拔,只是顺带写上了儿子的名字,一说周福清也凑了份子。不过这个分歧无关宏旨,这里主要写鲁迅不是写 他爷爷。 不想这事计划周密,却实施不严,曝光了。案情通了天,光绪皇帝得知后龙颜大怒,下旨严惩。幸好周福清得到消息快,马上跑去主动交代问题,有了这个投案自 首、坦白从宽的情节,再加上浙江官员的求情开脱(当时的中央权势减弱,地方渐有了拥权自重的诸候态势,朝廷也不得不重视地方意见),最后判了个斩监候(死 缓),秋后再决定斩不斩,三年不斩就转为无期。      这一来周家倾刻走向没落,三年间每到秋后斩杀犯人的时候,周家就得大把撒银子,到处打点,以求推后周福清的行刑。还好周家底子厚,终于熬过了这三年, 周福清转为无期徒刑,7年后,刑部大赦,65岁的周福清终于释放回家。这里之所以对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加以介绍,原因是每次读到周老太爷的事迹,老让我看到 鲁迅的影子,而且这也是鲁迅性格成型的关键时期,无法忽略。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在这场变故中被革去了秀才功名,周伯宜心理承受力较差,内火攻心,外加惊吓,竟一病不起。随着周家的败落,亲友邻居唯恐避之不及, 周家所有的重担,骤然压到了十三岁的鲁迅肩上,照应狱中的祖父,照料病中的父亲,成了鲁迅的基本生活内容。少年鲁迅过早的感受了世间的人情冷暧,无疑这种 经历是非常痛苦的,成年后,鲁迅不无恨意地写道: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堕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实周家的败落远没有鲁迅表现地那样沉重,家里大宅依旧,还有几十亩良田,若干仆人,其中就有他念念不忘地长妈妈。三兄 弟不用为生计奔忙,都能安心于读书。鲁迅二十九岁从日本回国后,才开始挣钱养家,这期间,母亲还为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可见周家并没有脱离原有的阶级成分。 坦白地说,鲁迅的痛苦更多的来源于,周家大少爷的风光不再,突然之间受了以前从没受过的白眼和冷遇。 1898年,十八岁的鲁迅就读南京水师学堂,数月后鲁迅又考入江南 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清末政府逢战必败,时人总结教训,认为是国人崇文而不善武的结果,于是洋务派在全国大肆创办军校,以图武力兴国。但在当时一帮顽 固派的反对下,深恐丢了祖宗的法宝,中西体制的争论一直很激烈,这类军校大都办得四不像,挂羊头卖狗肉。       在此期间鲁迅的 学习 认 真刻苦,毕业时考了前三名,成为公派留学日本的五个人之一。甲午战争后,国人很奇怪日本的迅速崛起,也把留学日本作为学习先进知识的去处,这想法无疑是正 确的,远比时下“逢日必反”的论调高明许多。向敌人学习没什么可耻,最可怕的是沉迷于盛世遗梦,对他国毫不知晓。反观日本,因白江口之败,全面学习唐朝。 被美国打败,就全力学习美国。这种观念对比映衬了现在中日两国的差距。       不过,当时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才短短几十年,相对中国还在地上爬,日本也就刚学会走, 学校 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而且日本对待中国的留学生,也远不如欧美的实在,划出一批三流学校给 中国留学 生, 还给中国留学生大办预科班(也就是学前班)。“懂中国”的蒋介石回忆往事时,还不无遗憾的说,自己当年只读了个预科班。反之留学欧美的学生,进的是哈佛、 剑桥。这两地留学生回国后,成了当时文化界泾渭分明的两大派别,两派的见识、思想、才学高低,各位看官不妨做个比较。       1902年鲁迅进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不久加入光复会。一次,光复会派鲁迅回国持行刺杀任务,鲁迅断然拒绝,理由是家中还有老母要养,随即退会。在此之前 鲁迅还写诗,要“我以我血荐轩辕”。看来也不过说说罢了。但后人硬要认为这诗是鲁迅一生战斗的开始,不免就有点讽刺的味道了。 两年后鲁迅转科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之所以去仙台学医,按鲁迅自己的说法是:       “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前一个理由体现了鲁迅对日本的了解,读点日本史应该知道“兰学”对日本的影响,第二个理由是因为鲁迅旗帜鲜明地反对 中医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       “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这个看法,鲁迅一生都没改变过。晚年病危时,在西医基本无能为力下,朋友找来一些中医偏方,全被鲁迅拒绝。学过西医的鲁迅反对中医的态度,是贯穿始终的。 鲁迅在仙台的学习很不如意,成绩很糟糕。大家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都知道,鲁迅的解剖学只考了五十九分,这个分数连学分都拿不到,日本同学竟然还怀疑鲁迅与藤野有何见不得人的勾当。实在让人担心,照此下去,鲁迅还能不能实现当上军医的伟大理想。      不过很快鲁迅又改变了学医的想法,按鲁迅的解释,是因为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在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了国人“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决定要改变国民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鲁迅唤醒国民,改造国民精神的宣言。但让人奇怪的是,鲁迅并没有愤而回 国从事他的文学“呐喊”,却在日本又呆了五、六年。主要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间或写些练笔的文章,但这些作品,与改造国民性的目的实在靠不上边。1909年 回国后,鲁迅还是没有拿起他的“匕首和投枪”,而是一头扎进故纸堆,读佛经,抄写古碑贴,练起了书法。      直到1918年受钱玄同之邀,才为《新青年》写下了他正式出山的作品《狂人日记》。从立志到出手,鲁迅用了十三四年之久,这时间长得让人匪夷所思。在 这漫长的时间里,正是中国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时代,期间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发生。鲁迅却没有丝毫举动,只是当了个 麻木的“看客”。显然,鲁迅看幻灯片而立志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鲁迅低估了学医的难度,凭其能力根本无法完成学业。当然无论如何,弃 医从文对于鲁迅来说,绝对是个明智的决定,只是下决定的理由,没他自己说得那么伟大罢了。 在出国前,母亲鲁瑞为鲁迅定下了一门亲事。亲家姓朱,是绍兴城里的一户殷实人家,祖上也有人做过官,与周家刚好门当户对。朱家的这位姑娘叫朱安,是一个深受礼教熏陶的女孩,裹脚不识文字,且比鲁迅大了三岁。      对这门亲事,鲁迅的态度暧昧。之前只提出让女方“放足和读点书”,而没有表现出斗士的一面,严词拒绝这个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封建式”婚姻。出国 后,鲁迅在与日本下女的接触中眼界大开,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对家中的这门亲事有了些牢骚,为此还写诗送给老友许寿棠:“灵台无计逃神矢”。      不久,鲁迅与日本下女厮混的事迹,渐渐传到母亲鲁瑞的耳中,老太太甚为焦急,于1906年谎称自己病重,将鲁迅骗回家中,与朱安完婚。回国前鲁迅已有 所预感,果然,回来后周家张灯结彩,上上下下都在为周大少爷的婚礼奔忙。鲁迅不置可否,必竟从没见过新娘朱安的样貌,心中尚存一丝夙望,如若对方美若天仙 也未尝不可。      大喜之日,鲁迅打扮一新,还特意为一头短发接上了假辫子。在母亲的操持下,婚礼按部就班的进行,鲁迅的表现也中规中矩。及到进入洞房,掀起新娘的头盖 时,鲁迅才如坠冰窟,妻子朱安小眼大鼻、身材干瘪毫无女性美感,这让鲁迅悔恨不已。春宵之夜,新娘几次前来请安,鲁迅竟不答理。第二晚开始就不再进入洞 房,几天后鲁迅与一班同学返回日本,临走时丢下一句“母亲娶媳妇”,而后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自此,朱安开始了漫长地,在一心救国救民、要“血荐轩辕”的 斗士鲁迅身边的守活寡生涯。 三年后,鲁迅回国到绍兴的两级师范学堂教书。1912年受时任教育总长的同乡蔡元培邀请,进教育部任职,同年随部迁往北京。祖父做官的经历是面镜子,鲁迅 深以为鉴,总结出“三不”原则,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如此这般果然官运亨通,不久就官居教育部佥事。      但很多事并非当个乌龟就能躲过去,在大变局时期,检验一个人的政治立场、道德水平的机会实在太多。1915年,趁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逼 袁世凯政府签署《二十一条》,这条约等同于卖国,袁世凯老奸巨滑深知其中利害,责任不想一个人担,于是让政府公务员集体签名同意,不签名的就要辞职走人, 鲁迅毅然签下了大名。多年后鲁迅的论战对手陈源(陈西滢),对此不无嘲讽的说:“鲁迅爱国?他爱的是日本国吧!”。鲁迅说“中国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 易丧命”。       “树欲静而风不止”,袁世凯一心想过皇帝瘾,下令教育总长汤化龙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因鲁迅一贯表现良好,被委任小说股主任一职,负责把关小说要“寓忠孝 节义之意”的指示。对此事,按鲁迅的说法,他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抵制,最后还因此被免去了主任。但事实真相又是如何呢,鲁迅被免职是袁世凯当上皇帝以后的 事了,为袁世凯称帝吹喇叭抬桥子的任务已光荣完成。而且在此之前,鲁迅所谓的“抗争和抵制”竟然一直没被上锋发现?及时把这块反骨撤换,这就让人奇哉怪哉 了。之后,鲁迅还脸不红心不跳地领取了几个月洪宪皇帝发放的俸禄。      在全国的一致反对下,袁世凯称帝八十三天后,不得不下令恢复共和。但已于事无补,心腹亲信纷纷倒戈,不久袁在一片骂声中暴亡。因此前的种种表现,鲁迅 开始成为教育部的边缘人物,政治生命走到了尽头。在官场中站错队、押错宝是要付出代价的,鲁迅完全明白其中的游戏规则。于是干脆摆出一付愤世嫉俗,怀才不 遇的样子,看见不顺眼的就破口大骂,给人取外号。       表面的狂放,掩盖不了内心的颓废。不到四十,鲁迅就自称“老头子”,以“枯坐终日,极无聊赖”来消磨时光,自己曾写道:       “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1918年,同在日本留学的老友钱玄同(中国物理学家钱三强的父亲),跑来看望鲁迅,此时钱玄同还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见鲁迅闲极无聊地钞古碑贴,于 是力劝鲁迅为杂志投稿,以解苦闷。鲁迅答应了,不过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而不是出于十几年前,就定下的要拯救国民精神的豪情。      同年5月15日,以“鲁迅”为笔名写成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部被后世无限推崇的开山之作,其实是抄袭而来的。无论 小说的手法,体裁,以及结束语“救救孩子”,甚至连文章名字,都一字不差的,与俄罗斯讽刺作家果戈里作品《狂人日记》如出一辙。抄文章抄得如此彻底,我想 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从深层次来看,这篇文章是鲁迅仕途不畅、前路渺茫,内心迷茫彷徨的写照,把矛头直指整个体制,正是发泄满腹牢骚的结果。同时这也为他后面的作品,打下 了“粗疏、枯燥、荒凉、黑暗、脆弱、多疑、善怒”的基调。但这“大破”的思维很对当时愤青们的口味,文章一发表就反响热烈,无疑这对鲁迅来说是莫大的鼓 舞,“试试看”不想试出了另外一片天地。老友许寿棠说“此前是周树人,之后才是鲁迅”。由此可见“引路人”钱玄同的劝进之功。       然而鲁迅对这个恩同再造的老友钱玄同的态度如何呢?后期,鲁迅的偏激愈演愈烈,钱玄同多有劝导,鲁迅不听,破口大骂钱:   “胖滑有加,唠叨如故,脸皮厚”。   “盖此公夸而懒,又高自位置。而其字实俗媚入骨,无足观”。   “疑古玄同,据我看来,和他的令兄一样性质,好空谈而不做实事,是一个极能取巧的人,他的骂詈,也是空谈,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相信他自己的话,世间竟有倾耳而听者,因其是昏虫之故也”。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何妨赌肥头,抵挡辩证法”。   甚至连结集出版《呐喊》的序言中,“引路人”钱玄同的名字都被改成了金心异(今心异)。 1919年12月,鲁迅回绍兴把全家迁来北京。在家已独守空房十三年之久,年已四十的妻子朱安,得知大先生(鲁迅)要回来,本已死寂的内心升起一丝希望。 每天必到大门口翘首以盼。这天终于看到鲁迅进门了,连忙上前打招呼,接行李,鲁迅用鼻子“哼”了一声,而行李并不交给朱安。当晚鲁迅仍然坚持独住,让朱安 一个人在房中以泪洗面。      在北京的住处位于西直门内的八道湾,是个有三进院落的大房子。二弟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住最里面,第二个院子给母亲和朱安,最外面的由鲁迅一人居住。 平时吃饭也是分开的,鲁迅与周作人夫妇在后院吃,母亲与朱安在第二个院子里吃。如此安排是因为朱安是“母亲娶的媳妇”,不是鲁迅的。这种形同陌路拒人千里 的态度,对于谨守三从四德的朱安而言是何感受,我想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难想像的。      相反的是,几个月以后,三弟周建人的学生许羡苏来北京求学,经周建人安排住进了鲁迅家中,对这个十九岁的小姑娘,鲁迅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许羡苏考 上北京女师大后,因短发不能入学,鲁迅为其多方疏通,生活上倍加照顾,毕业后还介绍许去一中学当教员。以至许羡苏视鲁迅为“我的监护人”,内心渐生情萦, 以鲁迅家人自居。前后在鲁迅家住了六年之久,期间鲁迅与周作人交恶,搬离八道湾,许羡苏为鲁迅四处找房子,并随同一起搬入新居。“3-18”惨案后,鲁迅 躲进日本医院,许羡苏还天天去探视。 但这段引来很多非议的交往并没有结果,因为鲁大文豪移情别恋了。老友孙伏园对周建人说,鲁迅最爱“长的那个”,因为“他是爱才的,而她最有才气”。这个 “她”就是许广平。此女性格叛逆,放荡不羁。在家时就是男人婆,对男女之事采取革命态度,很放得开。在认识鲁迅之前,有个叫李小辉的情人还因她而死。      许广平从天津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师大后,对鲁迅的“不幸”婚姻有所耳闻。长得人高马大的她,听鲁迅的课却偏偏喜欢坐第一排,时不时举手提些古怪的的问题,一次在课堂上给鲁迅画漫画,还有意让鲁迅发现。1925年3月,许广平主动给鲁迅写信,许的第一封信是这样写的:       “在无可救药的赫赫的气焰之下,先生,你自然是只要放下书包,洁身远引,就可以‘立地成佛’的。然而,你在仰首吸那醉人的一丝丝的烟叶的时候,可也想到在虿盆中展转待拔的人们么?      先生,可有什么法子能在苦药中加点糖分,令人不觉得苦辛的苦辛?而且有了糖分是否即绝对不苦?先生,你能否给我一个直切的明白的指引?      现在的青年的确一日日的堕入九层地狱了!或者我也是其中之一。虽然每星期中一小时的领教,可以快心壮气,但是危险得很呀!先生!你有否打算过‘救人一 命,胜造七级浮屠’呢?先生!你虽然很果敢的平时是;但我现在希望你把果决的心意缓和一点,能够拯救得一个灵魂就先拯救一个!先生呀!他是如何的‘惶急待 命之至’!”      面对这“赤裸裸”地求救,“以救天下人为己任”的鲁迅当然责无旁贷,很快鲁迅就回了信。由此干柴烈火一触即燃。平均不到三天一封信,后两人间的信件被编辑出版成了《两地书》。一个月后,许广平打扮一新,登门造访,双方进入实质性交往。 续文见争论文章之(二)  
个人分类: 史海寻踪|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鲁迅真抗日吗?
热度 7 炎黄之子 2013-10-20 04:22
鲁迅真抗日吗?
鲁迅一直是我从小崇拜的中国作家。但过去的 10 余年中,我一直被一件事困惑, 鲁迅抗日吗? “ 九一八 ” 事变是 1931 年,鲁迅死于 1936 年。在这段中国民族灾难,河山浴血,国土沦陷的时期,鲁迅为国家民族发出有几声呐喊? 现摘录一段话: “ 蒋光鼐和蔡廷锴的 19 路军坚持淞沪抗战的时候,鲁迅正在上海,他不仅没有丝毫支持抗战的意思,并且显得有些懦弱和不可思议,甚至让人不可原谅。   淞沪抗战虽然始于 1932 年 1 月 28 日,其实从 1 月 20 起,日本人就有了明显要发动战争已达到占领上海的目的。在 1932 年 1 月 20 到 1 月 28 日这九天时间里,日本人的明显挑衅让上海人实在忍受不了,但是鲁迅缺显得像是处在桃花源里,平静而乐和。  《鲁迅日记》在淞沪抗战发生之前的几天里,记载的是和许广平三次到日本人开的医院里看病,两次到日本人开的内山书店买书,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鲁迅几 乎是没有任何愤怒和感觉。 1 月 28 日,就是即将开战的当天,鲁迅依然是和许广平到日本人的医院去。当时鲁迅住在拉摩斯公寓,面对着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司令 部,大战的氛围比其他的地方更是明显。当晚驻上海的日军进攻闸北,陆军司令部里忙乱不堪。这样大的历史事件,这样牵扯到一个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在鲁迅的 内心,并没有惊起很大的波澜。他在 1932 年的日记里,这样记载淞沪抗战: “ 下午附近颇纷扰 ” ,自己的国家被别国的军队欺凌的时候,鲁迅竟然说是 “ 颇纷扰 ” ,实在是难以理解。   按照鲁迅的性格,自己的国家被侵略,他应该是杂文一样的犀利,而不是散文一样闲适。但是鲁迅选择了后者,始 终没有一声谴责,也没有一声呵斥。一个专门把匕首和投枪扔向自己的同胞,而遇到敌人却收起了匕首和投枪,对于鲁迅,是十分不正常的。 1 月 29 日, 19 路军 和日军打了一天,上海终日沉沦在巨大的爆炸声里和密集的枪声里。鲁迅面对这一切,真的是让人失望了,战火纷飞的一天,鲁迅的日记记载的只有简短的一行: “ 晴。遇战事,终日枪炮声中。夜雾。 ” 是谁遇到了战事?是谁进攻了谁?谁是鲁迅的敌人?谁是鲁迅的朋友?在鲁迅的日记里,没有一点感情色彩,没有一点愤 怒 ” 。 鲁 迅有关抗日的作品主要有:《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问题》、《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田军 作八月的乡村 序》、《萧红作 生死场 序》、《三月的租界》以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有人根据这些言论说鲁迅是坚决抗日的。但想想作为一个职业文人,他每天写作, 5 年的 时间,所有的抗日言词不过几页纸,你信吗?再读读鲁迅日记,那是他内心的独白, 民族的生死存亡在他心里又有多少?他的匕首和投枪有几个是指名道姓地扎在日寇身上。 鲁迅是个反封建,有才华的文人,但他爱国抗日的情怀和行为确是让我困惑。今天,在我眼里他再没有旧日的光环!
个人分类: 随笔|7027 次阅读|27 个评论
分享 问楚楚:反华之弊端就是反华?
笼的传人 2013-8-25 13:55
笼的传人所转载的大部份帖子都是反华之弊端,希望中华真正强大,被你断定是反华,那你是如何看待鲁迅的很多的杂文? -------------------------------------------------------------------------------- 楚楚的原文: 究竟谁在反华反人民?! 已有 107 次阅读 2013-8-25 09:38 | 系统分类: 珍珠湾站务 究竟谁在反华反人民?! 刚刚上来看看,忍不住义愤填膺!岳东晓,你居然再次给我们这些爱国湾友扣上反华反人民的帽子!你是真正的语言暴力者!!多少湾友苦口婆心的与你辩论,希望你迷途知返,而你不仅毫无悔意,还把湾里真正的爱国知识分子扣上反华反人民的高帽子!!!!!!!! 像你这样无论党或政府对与错,都只知道盲目紧跟,你这不是爱国,你这是典型的政治投机!!无论你是在贝壳村持此观念还是在珍珠湾继续沿袭此观念! 为了一味倒薄,你居然拿重庆的人均 GDP 只有长沙的一半来作证据,你为什么不拿重庆与整个湖南省比呢?你这样搅混水目的何在? 还有,我请问:作为直辖市的重庆在薄熙来上任前的农村人口是多少?而当时的长沙农村人口又是多少?我告诉你吧,重庆的农村人口远远超过长沙!甚至远远超过湖南省,且重庆还有着极其贫穷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这几个大山区。薄熙来上任后短短不到五年时间能做出那么多那么大的老百姓有目共睹的政绩,这才是他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原因!他的“重庆模式”确实为探索内陆省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退一万步,哪怕他真是一个贪官,我们也不能否定他在这一方面的成绩!! 如果说 VANO 作为一个对政治完全无知的女人,说点头脑不清醒的话,我是完全可以理解并原谅的,但作为你,我只能认为你之所以如此做,不过是一直希望珍珠湾能得到中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你不过是一个政治投机者!!可是,一个没有群众基础、丧失民心的网站,中国政府是不屑一顾的!! 还是 sujie_alex 老师说得正确 : 薄熙来的支持者多数是左派知识分子和底层百姓,支持薄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薄熙来主持的毛泽东思想和传统共产党价值观念的回归,这些人最大的共性是反美反精英,说他们反华反人民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歌星高晓松在“东方卫视”的“晓松说事”中曾说过一句话:整个大明王朝既无名将又无名臣,只有一个名士唐伯虎。而我要说的正相反,大明王朝有名将戚继光、有名臣于谦,而我最瞧不起的就是那个唐伯虎!在宦官当道的政治黑暗年代,除了吟诗作画就只会“点秋香”。遗憾的是:岳东晓,你连唐伯虎都不如!!我宁愿你做一个唐伯虎也讨厌看到你为了政治投机给我们这些真正的爱国知识分子扣高帽子! 慎告你:做人的格局要大一点!尤其是做男人!不要总在那点小精明里打转!! 今天,我楚楚愿意推掉一切事务专门撰文几篇,给你好好上上爱国主义教育课,让你明白什么才叫真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有本事别删,也别沉!! 接下来的两篇是:《司马迁为什么伟大?》、《中国知识份子的中国灵魂!!》,我发完一篇再写下一篇,且候! 究竟谁在反华反人民还是让以下的事实来说话吧,还有,请你去看看你和 VANO 的唯一支持者笼的传人,他的空间里的文章有多少是反华言论吧:
4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鲁迅就日本侵华发表的言论
新闻速递 2013-4-9 02:56
鲁迅就日本侵华发表的言论
918事变 (1931)---关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 “ 这在一面,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膺惩’他的仆役——中国军阀,也就是‘膺惩’中国民众,因为中国民众又是军阀的奴隶。 ” ---《答文艺新闻社问——日本占领东三省的意义》 (鲁迅《二心集·答文艺新闻社问》,《鲁迅全集》第4卷,第310页。) 淞沪抗战 (1932)--关于日本杀害抗日青年 【 我近来是在上海,上海与北平不同,在上海所感到的,在北平未必感到。今天又没豫备什么,就随便谈谈吧。昨年东北事变详情我一点不知道,想来上海事变〔2〕诸位一定也不甚了然。就是同在上海也是彼此不知,这里死命的逃死,那里则打牌的仍旧打牌,跳舞的仍旧跳舞。 打 起来的时候,我是正在所谓火线里面〔3〕,亲遇见捉去许多中国青年。捉去了就不见回来,是生是死也没人知道,也没人打听,这种情形是由来已久了,在中国被 捉去的青年素来是不知下落的。东北事起,上海有许多抗日团体,有一种团体就有一种徽章。这种徽章,如被日军发现死是很难免的。然而中国青年的记性确是不 好,如抗日十人团〔4〕,一团十人,每人有一个徽章,可是并不一定抗日,不过把它放在袋里。但被捉去后这就是死的证据。还有学生军〔5〕们,以前是天天练 操,不久就无形中不练了,只有军装的照片存在,并且把操衣放在家中,自己也忘却了。然而一被日军查出时是又必定要送命的。像这一般青年被杀,大家大为不 平,以为日人太残酷。其实这完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中国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日本则不然。他们不像中国 这样只是作戏似的。日本人一看见有徽章,有操衣的,便以为他们一定是真在抗日的人,当然要认为是劲敌。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 】 ----鲁迅,《集外集拾遗》
6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如何在无常中让我们生活的更好。 (转贴)
热度 3 Chico 2012-7-4 12:27
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 无常 也不一定是恶客。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时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鲁迅(朝花夕拾。无常)\ 在本书的前面,我们曾经谈到关于‘无常是一种简单的日常知识’这件事。 在第一篇:‘认识无常’中,我们则讨论、分析,并且真实地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作了一番 观察,也得到了几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或是精神的,都是不会永久保持不变的。由于一切都是由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的配台,也 就是‘因缘和合’的情况之下所产生的,所以一旦其中的条件或元素有所离散或分解,变化于是发生。我们把这种动摇的、不稳固、不安定及会败坏的现象叫做‘无常’。 认识无常,掌握了这种‘简单的日常知识’之后,对于我们有些什么帮助呢? 有句话说:‘知道了一件事,而不去做,那就是还没有真正知道。’同样的,认识无常、知道无常之后,却不能利用这种知识来给予我们本身一些助益的话,那么,这种认识将是没有意义的。在本章中,我们将会对‘如何在无常中生活得更好’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首先,让我先提出一个问题,请你仔细的想一想:知道了无常的现象之后,是不是会使得一个人变成悲观、消极的呢? ◆无常非悲观 懂得去追究世间的实相,去分析事物的生灭,而洞察缘起的道理和无常的现象的人,是一个积极而真正懂得生命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惟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 胜;唯有在了解自己所处的形势、状况之后,才能妥当地处理、面对一切事物。这不是要比那些浑浑沌沌,盲目被欲望和感官刺激所奴役的人强过千百倍吗? 如果不懂得你所拥有的一切将会失去,你又怎会懂得珍惜;如果不是懂得人生能够相聚的时间不长,又哪会惜取机缘、彼此关心呢?如果不懂得生命苦短的话,人们不免虚耗生命、不求上进。 如果懂得酒醉终归会醒,也就不会再有借酒浇愁的痴人了。 但是,这种知道和懂得,必须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如实知见。不是单凭听见他人说说,或者背几句‘人生无常’的句子便算数了。所谓如实知见,就是所知道的要像‘看见’真实的情况那样。必须做到心细如发、明察秋毫才是。 本书上所记载的知识或者别人口中所说的道理始终是他人的知见,并不是我们本身所具有的知见;充其量,本书或别人所能给予的只是指示或说明。这些指示或说明使得我们比较容易发现无常的实相。可以这么说:真实的知见来自于真实的观察。 要了解身体的无常,便必须从对身体的直接观察下手;要了解心的无常,就必须时刻观察内心的动念;要了解世间的无常,便必须时时注意、观察周遭的环境和事物。 这种种的观察和了解不正是在对生命作一番积极的探知吗?却又何来悲观? 认识无常,那是为了更了解生命的真相;而洞悉生命的实相,则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更好! ◆无常并非绝望 无常的现象,使得所有快乐转眼消逝;同时,无常的现象,不也公平地让再大的痛苦也终归消散吗? 切莫愚痴地期盼一切恒常不变。若果真的一切都是永久的话,那么,痛苦又怎么可能被消除,而让安然、自在所替代?我们岂不是注定了非得要一辈子在痛苦中挣扎、纠缠? 如果不是无常,我们又怎会由蒙眛无知而变为清醒、知觉。过去我们并不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现在我们知道了;过去我们在痛苦难过时,总会以为这种 折磨是永远漫无止尽的,现在认识了无常,知道痛苦终于会成为过去,因此而对痛苦的现实多了一分安慰与宽心—这种种转变,也是无常的表现啊! 无常,所以一切变得可能。如果不是无常的话,也就没有所谓的人生。一切将是停顿的,就像电影中被定格的画面一样:没有动作、没有声音......甚至连这个被定格的画面也没有。 有人认为,对无常的认识不禁会令人感到绝望。既然一切终归坏灭,那么,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这种想法未免太过消极了。我们先来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自己有 一天会死,但是当你在水里遇溺时,难道就不设法求生了吗?你当然不会那么愚蠢—在这个生命发生剧烈的转变而导致死亡之前,这个生命暂时还是属于你的,就像 一辆还没有成为废铁的汽车一样,是可以被你物尽其用的。 在不住流动的溪流中,我们移动我们的肢体,划动著在水流中泅泳;在生命的洪流中,不也一样吗? 在生命来到尽头以前努力著,使自己活得更好、更愉快,不也很好吗? ◆无常带来希望 前面曾经说过: 无常,所以一切变得可能。这个‘可能’,也就意味著创造和希望。 在无常的法则下,我们拥有了为未来的日子创造幸福的可能。千万不要以为这种幸福是永恒不变的—这将为你带来痛苦,并且破坏你的幸福。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时 时保持内心的安然、平静。不要被外在的种种扰乱你内在的安乐、宁静。如果你的身上已经中了一支毒箭,为什么要让你的心也被射中另一支毒箭呢?让身体的痛苦 只是属于身体的因缘和合,切莫因此而使自己变得慌乱而手足无措;冷静、理智地处理你的身体所面对的问题:如果伤口正在流血,那么,就替它止血吧!如果伤口 有毒液的话,就进行消毒吧!为什么要因此慌乱而怨恨愤怒,使你的心理也加重负担呢?何必让身体上的伤口来划伤你的心? 如果你是一个母亲,那么,好好地爱你的孩子吧!如果你正在读书,那么,好好地准备你的功课和考试吧!这是你的责任和职守;只要你不以‘你是一个母觊’的身 分要求什么,你就不会因为这个身分而苦。只要你不为考试的成绩而患得患失,那么,作为一个学生其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如果你已经履行了作为一个母亲的 责任,已经完成了对你的孩子所应有的教育与照顾,那么,你还忧心些什么?如果作为一个学生的你,已经尽力、用心地求学,那么你已经为你的考试成绩创造了一 个好的因缘。好的条件当然会产生好的结果;那你还担心些什么呢? 其实,人生的幸福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是不是?一切只在于平常、自然! ◆无常使痛苦的人生起勇气 如果你现在正受到严重的困扰,被难过的情绪所层层捆缚,那么,你最想听到的一句话应该是:‘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这句话将带给你的欢喜、雀跃何止万分! 而如果你确实知道,并且肯定:‘这种痛苦是不会永久的!’这不是可以使得颓丧、悲伤莫名的你激起无限的勇气吗? 无常使乐转苦;同时也使苦转乐;无常的转变是自然演变的一种现象。使我们痛苦的并不是无常,而是对常、对永恒、对不变的执著。只要我们真正洞悉无常,我们便可以坦然面对无常;如果可以坦然面对无常,又何来绝望?何来所求不得? 正因为我们贪恋著感觉所带来的快乐,而对这种感觉的转变生起痛苦、抗拒。如果不贪恋快乐的感觉,那么,所谓不好的感觉也只是一种自然生灭,又何来苦恼? 因此,当我们觉得痛苦时,冷静地观察它、分析它、看透它—是的,它终究会成为过去。事实上,它只是某个事物的生灭,某个念头或感觉的生灭。 不要向痛苦低头,因为它并不能永远困扰你;不要被痛苦迷惑,因为它也只是因缘和合的,一旦因缘分解,它便会转变以致消失得无影无踪。 ◆认识无常是为了活得更好 认识无常是为了活得更好;认识无常也是为了灭除烦恼、痛苦;所以,佛法才说‘无常’。 佛法是灭苦之道,也就是熄灭苦恼的方法。佛陀为了熄灭人生的种种苦恼而出家修行,他所追求的,就是对世间实相的洞察,对苦恼根源的发现。佛陀像是一个专科 医生那样,为人生的苦恼找出了根源,然后将这个‘毒瘤’一刀切除,使得毒性不再蔓延,使我们的身体恢复健康。所以,佛法也是清净之法。 由于无常的变迁为我们带来了种种烦恼、痛苦,所以对它有所认识是必要的。当我们认清无常的真相之后,也就找出了苦恼的根源:对‘常’的执著。如此一来,病源已明,病也就易于痊愈了。所以,我们才会说:认识无常是为了活得更好。 甚至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态度看待无常,那就是:无常的变化使得人生充满乐趣,时时为我们带来惊奇! 无常,使我们的生活不致于枯燥乏味。使得我们对一本小说有著追读下去的兴趣的,不也正是这种‘未知的结局’吗?那么,有时也把人生当作一本还没有看完的小 说,并以此来保持一份对生命的热诚和继续努力下去的欢喜吧!虽然明知小说必有结局、终章,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究竟是悲剧收场或是大团圆的喜剧性落幕? 这些都是使得我们充满兴味地去阅读一本小说的推动力。同样的,虽然明知会有死去的一天,但那是一个怎么样的结束,不也是很令人感兴趣的吗?更妙的是,在这 本叫做‘人生’的‘活书’里,主角是我们自己、作者也是自己!在经历了几番悲喜、层层苦难之后,我们是否也可以像那些证果的圣人们那样,了无挂碍地说一 句:‘我的生死烦恼已经结束了,清净的行为都已经建立,应该履行的义务职守都己被履行,自己知道不会再有任何烦恼束缚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 办,自知不受后有。’)那就得视乎我们是否努力精进了! 总的来说:使我们生起痛苦、烦恼的,并非‘无常’本身,而是我们对‘无常’的拒绝接受和对常的执著、不舍。可以说,苦恼是由于对无常的无知所引起的。因 此,只要真实认识无常、坦然面对无常,并且,努力地把握眼前的每一个‘此刻’,把心安住在每一个‘现在’—不去眷恋、追悔过往,也不欣求、担忧未来;那 么,你一定可以活得比从前更好! (注意:是确定的‘现在’,而不是那个存在于你的观念中但事实是早已成为‘过去’的‘现在’。因为,当你的观念捕捉到这个‘现在’时,它早已成为‘过去’了!) 无常现见,死亡啼哭,是则众生无常; 草木凋落,华果磨灭,是则外物无常; 大劫尽时,一切都灭,是则为大无常。
个人分类: 杂谈|492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1 04:35 , Processed in 0.076698 second(s), 2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