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MingHao的个人空间 http://www.zhenzhubay.com/?1558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鼓浪屿记忆:90年前名震英伦的画坛奇才周廷旭

已有 2310 次阅读2022-6-4 11:39 |个人分类:华人历史|系统分类:转帖-知识

鼓浪屿记忆:90年前名震英伦的画坛奇才周廷旭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0LB583M0541AEHC.html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鼓浪屿晃岩路35号周氏故居原址

西行东渡——一个鼓浪屿画家的世界足迹

题记:

1930年1月27日,澳大利亚珀斯的《每日新闻》发了则消息,罕见地报道了中国青年画家周廷旭获奖的消息:“在皇家学院,不知道是否有比卓越的中国青年周廷旭更成功的学生?周廷旭先生获得了他所参加的每一种比赛的奖牌和奖金。”

“周不仅是一位有天赋的画家,而且还以其谦谦风度受人欢迎。他涵纳西方文化,却不忘记古老的传统……他的英语无与伦比。”

九十年后,有人在浩若烟海的文献中读到这只言片语,仍然有理由为之激动和骄傲。因为,这位九十年前被《每日新闻》如此不吝赞美的中国青年周廷旭,生于鼓浪屿。


1930年1月27日,澳大利亚珀斯的《每日新闻》

一、鼓浪屿周氏

1903年4月27日,周廷旭生于鼓浪屿,是牧师周之桢(周寿卿)的第二个儿子。周之桢1897年接任其兄长周之德(1854—?)之位,被按立为厦门泰山堂牧师。而周之德则被派往长汀传教。周氏兄弟俩为惠安人氏,皆为当时闽南地区颇具声望的华人牧师。与林语堂的牧师父亲林至诚一样,周氏兄弟思想开明,眼界开阔,愿意接纳新事物,认为只有让孩子接受新式教育才会有前途。他们得益于牧师之职,得以近水楼台把孩子送到教会学校接受免费教育。

虽然牧师在当时富人密集的鼓浪屿绝非有钱人,但牧师的薪水亦足可以维持体面的生活。至少,周氏兄弟在日光岩脚下建了两幢别墅(晃岩路35号、37号),其中晃岩路37号,是周之桢创办的“厦门女子学校”,即“高等女学”,又称“上女学”,是鼓浪屿华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据说林巧稚就是就读于这所学校。周氏兄弟对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周氏兄弟对教育的重视使周氏家族的人才辈出。周氏长兄周之德,太太谢氏(1862—?),是南洋归侨,勤俭贤良,是一个为人称道的牧师娘。他们育有二子四女。长子周宗侨(周森友),是留美医学博士,娶鼓浪屿名士、拼音元祖卢戆章的长女卢天德为妻。次子是大名鼎鼎的语言学家、厦门大学外语系创办人周辨明(1891—1984)。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幼女周淑安(1894—1974)。她是我国现代音乐事业的先驱者,中国现代第一位专业声乐教育家,第一位合唱女指挥家,第一位女作曲家,我国第一批10名公费留美女学生之一。而在鼓浪屿,周淑安的二姐周淑俭,则无人不知,她是福音堂牧师陈秋卿的牧师娘,她在福音堂组织的“幼徒会”,成为鼓浪屿早期音乐启蒙教育的摇篮。


周辨明(1891—1984)

相对于不是语言学家就是音乐家的了不起的堂兄堂姐们,作为艺术家的周廷旭似乎并不特别耀眼。我们只能从有限的资料中得知,周廷旭的母亲白既然,是当时鼓浪屿有名的萃经堂的主人白瑞安的三女儿,他们育有三子五女,周廷旭排行老二。哥哥周廷杰子承父业当牧师,1949年后一直在美国,终生未婚。长女周默士嫁给美孚石油公司闽南地区的买办卓绵成,而世界著名钢琴家,傅聪的夫人卓一龙就是他们的女儿。二女儿周默希193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护士专科学校,嫁给眼科大夫张福星,于 1961年去世。四女儿周默志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最小的女儿周默道1949年后去了香港,后在香港大学任生物系教师,50多岁时与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英国人王国栋(中文名)结婚,后定居澳洲。


周淑安(1894—1974)

音乐与艺术,似乎与周氏兄妹特别有缘。实际上,当时鼓浪屿弥漫着音乐与艺术的氛围。从怀德幼稚园的“唱游”,到养元小学、怀仁女学、毓德女子学校,再到寻源书院与英华书院等男子学校,都有开设音乐课与绘画课。而每个周日的早晨,琴声与歌声从协和堂和福音堂教堂响起,每个夜晚,亦能听到歌声与琴声自庭院灯火中流出……周氏兄妹只是离得更近,周淑安与周淑俭姐妹是音乐的使者,卓一龙的钢琴经久不衰。

而周廷旭则是艺术王子,他将启程,奔赴他乡,怀揣故乡鼓浪屿的天空与海浪,深街与小巷。多年后,故乡将在他笔下呈现,以明亮纯净的色块,以温柔细腻的笔触,以未曾热烈的表白。

鼓浪屿太小,少年要远行。1917年,14岁的少年周廷旭负笈北上,至天津新学书院求学。


二、旭日之路

我不知道为什么周之桢要舍近求远,把年仅14岁的周廷旭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天津的新学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in Tiensin)读书,而不是近在眼前的鼓浪屿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 in Kulangsu)?鼓浪屿英华书院与天津新学书院当同属英国伦敦差会创办的学校。同样名称的学校马来西亚和香港都有。而鼓浪屿英华书院当时就以其“诚毅”之宗旨,“德智体美群”的全人教育理念,英语、音乐、体育的优势而名震东南亚,成为南方名校。周廷旭当时究竟为什么没就近在家乡读英华书院,而不远千里跑天津去读新学书院,想必周之桢自有其考量,在此也无从追问。

三年后,1920年,周廷旭从天津新学书院毕业。他的求学之路似乎已像红地毯一样在他的脚下铺开。首先他直奔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历史和考古学。大概一个学期之后,周廷旭明显感到这非他所喜。他发现他对于绘画的兴趣远胜于此。1921年,他就跑到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艺术学院,跟从欧文·霍夫曼(Irwin Hoffman) 学习绘画。这绝不是有钱任性,因为周廷旭不是“富二代”。他只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响应他内心的声音,他的脚步追随他的内心,跟从他的命运,仅此而已。梵高与高更,亦是如此不可摆脱命运的安排。

仅仅两年的时间,周廷旭不得不离开波士顿。父亲的严厉指示不能不遵从。从波士顿到伦敦,就学并与其姊汇合。这个安排实属为父者的用心良苦,但周廷旭再一次逃离,这次召唤他的,是艺术之都巴黎。巴黎高等艺术学院(Ecole de Baux Arts)是周廷旭直奔而去的地方。可是父命难违,以中断津贴相威胁,迫使周廷旭返回英伦。1924年,周廷旭首先在伦敦大学注册。但我怀疑伦敦大学只是周廷旭的权宜之计,因为不久,1925年2月,他就正式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录取了。一心所向,终有所归,这才是周廷旭的梦想之境。


他的学生签证从1925年2月到1930年2月。22岁到27岁,五年,周廷旭生命流光溢彩的岁月正式打开。

1925年,他获得兰瑟最佳作品奖(Landseer Award for Best Work)。要知道,他还仅仅是皇家艺术学院刚注册的新生。更幸运的是,他还赢得了由皇家赞助的皇家学院奖学金。此项奖学金使他在英国求学期间不仅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他还可以免费使用教学器材、模特和艺术工作室。

而这只是个开始。1926年,才是周廷旭人生全面开挂的一年。这一年他被选为英国艺术家皇家学会会员,成为该学会唯一一位外籍会员。周廷旭时年23岁。这一年,他先后获得了皇家学院银质奖章(Royal Academy Silver Medal)、克雷斯威克奖(Creswick Prize)。

从此,周廷旭开启了他获奖专业户的模式。1925年到1930年期间,作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学生,周廷旭获得了他参加的每一次竞赛的所有奖项。

1928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物画银质奖章(Royal Acaddemy Silver Medal For Figure Painting )、法国油画沙龙奖((Salon Medal for Oil Painting )及第二届伦敦阿米蒂奇奖(Second Armitage Prize)。


1929年,以《约克郡风光》获得英国皇家学院金质奖章透纳奖(Turner Prize Royal Academy Gold Medal for Landscape Paiting )。周廷旭是获得此一奖项的唯一中国人。

在皇家艺术学院期间,周廷旭先后师从乔治·克劳森爵士(Sir George Clausen)、沃尔特·罗素爵士(Sir Walter Russel)l 和查尔斯·西姆斯先生(Mr. Charles Sims) 等名师。在系统接受学院派西方艺术教育之余,周廷旭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艺术实践上。他一分钟都没有浪费。每一个夏季,他都迫不及待地出发。他的足迹遍及英伦大部分乡村。他长时间地在户外作画,西南部康沃尔(Cornwall)古老的修道院和悬崖峭壁上的露天剧场及小渔村波尔佩罗(Polperro)渔船与村落,东英格兰区的剑桥郡宁静优雅,北部乡村与湖区的静谧与纯净,苏格兰乡村的质朴与庄严,在周廷旭的画笔下以明亮温暖的色块,以细腻饱满的笔触,以线条和平面的构建,呈现出东方和含蓄与写意。


也许这正是周廷旭的画在英国受到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自1926年以来,周廷旭积极参加各种展览。他最初在新英格兰艺术俱乐部办展览,甚至把他早期的画送到法国沙龙和皇家学院。一幅题为《苏塞克斯村》的油画(A Sussex Village)分别在1926年伦敦皇家协会秋季展览(Royal Society Autumn Exhibition, London)、1927年曼彻斯特城市艺术画廊(Manchaster City Art Gallery )、1928年去奥勒姆美术馆(To The Olham)亮相。

1929年,是周廷旭个展元年。他的首次个展在克拉里奇画廊(Claridge Gallery)举行。玛丽女王率王室亲临现场,与这位年轻的中国画家亲切握手祝贺,“并以250英镑购其画作一幅”,所有展出的画在皇室访问后的几天内一售而空。英国女王的驾临赏光,是对周廷旭的莫大加持。同年,周廷旭还在法国和伦敦约瑟夫·杜文(Joseph Duveen Exhibition)举办画展。

1930年1月27日,澳大利亚珀斯《每日新闻》罕见地报道了周廷旭获得透纳奖的消息,称之为皇家艺术学院最成功的学生,这一说法显然是引自一个英国作者,很有可能这则消息转自英伦本土报纸。这意味着,英国的上流社会对这位中国青年画家的接纳和欣赏。或许因此,在1930年2月周廷旭的学生签证已到期后,周廷旭仍然很幸运地获许跟随大英博物馆中国分部主任,著名的东方学家劳伦斯.本扬(Laurence Binyoun)研习东方艺术。正是在这一时期,周廷旭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和理解。在中国协会的赞助下,周廷旭在伦敦举办了一场个展,同年,在利物浦沃克画廊(Walker Gallery)举办个展。

周廷旭是如此幸运。他只需要用画笔将目之所见心之所感真诚地描摹出来,他就能获得人们的理解。这种理解使人们乐意慷慨解囊,为他的画买单。这让他囊中丰盈,衣食无虞,生活优裕。终于,他想家了。凭借售画所得,足可以让他从容地回国探亲。

1930年底,周廷旭乘船东返。此时距他去国赴美后又辗转英伦正好十年。这十年,1920年至1930年,周廷旭势如其名,旭日东升,在西方的天空下熠熠生辉。

1931年夏季,周廷旭回到中国。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18 14:07 , Processed in 0.020603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